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8页 |
一、家校合作性学生评价主体提出的根据 | 第8-17页 |
(一) “新课改”的呼唤 | 第8-9页 |
(二) 相关研究成果的启发 | 第9-12页 |
(三) 相关理论的支撑 | 第12-17页 |
1、多元智能评价观 | 第12-13页 |
2、教育生态学 | 第13-15页 |
3、家长的权利和义务 | 第15页 |
4、“非学校化”思想 | 第15-17页 |
二、家校合作性学生评价主体的界定 | 第17-24页 |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二) 家校合作性学生评价主体特征的界定 | 第18-20页 |
1、家校相互合作 | 第18-19页 |
2、家校相互独立 | 第19页 |
3、家校共同进步 | 第19-20页 |
(三) 家校合作性学生评价主体评价观 | 第20-24页 |
1、评价目的 | 第20-22页 |
2、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标准 | 第22-23页 |
3、评价方法 | 第23-24页 |
三、阻碍家校合作性学生评价主体形成的主要因素 | 第24-29页 |
(一) 社会用人制度的片面性 | 第24-25页 |
(二) “新课改”信息的不对称 | 第25-27页 |
(三) 传统文化对家长的束缚 | 第27-28页 |
(四) 学校对家校合作的支持度欠缺 | 第28-29页 |
四、家校合作性学生评价主体形成的契机 | 第29-33页 |
(一) 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能满足对评价主体的素质要求 | 第29-31页 |
(二) “新课改”的践行迫切需要家长的支持和参与 | 第31-32页 |
(三) 信息技术的发展完善了家校合作的操作平台 | 第32-33页 |
五、推动家校合作性学生评价主体形成的行动策略 | 第33-41页 |
(一) 政府的策略 | 第33-37页 |
(二) 学校的策略 | 第37-40页 |
(三) 家长的策略 | 第40-41页 |
六、本研究的总结、研究的不足及今后的研究打算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附录 | 第48-51页 |
后记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