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11-14页 |
(一) 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第11-12页 |
(二)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现实 | 第12-13页 |
(三) 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政策的回顾 | 第13-14页 |
(四) 沪疆两地对口支援工作隐含的问题 | 第14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5页 |
三、概念的界定 | 第15-17页 |
(一) 对口支援 | 第15-16页 |
(二) 高校教师 | 第16页 |
(三)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 第16-17页 |
(四) 东部、西部、沪疆 | 第17页 |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7-20页 |
(一) 研究的思路 | 第17-18页 |
(二) 研究的方法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及相关理论 | 第20-30页 |
一、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综述 | 第20-24页 |
(一) 国内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综述 | 第20-22页 |
(二) 国外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综述 | 第22-24页 |
二、对口支援研究综述 | 第24-26页 |
(一) 对口支援工作实施概况的研究 | 第24-25页 |
(二) 对口支援工作问题对策的研究 | 第25-26页 |
三、相关理论 | 第26-30页 |
(一) 目标管理理论 | 第26-27页 |
(二) 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 | 第27-30页 |
第三章 案例学校对口支援工作中教师队伍建设现状的调查 | 第30-52页 |
一、调查背景 | 第30-35页 |
(一) 沪、疆对口支援工作概况 | 第30-33页 |
(二) X大学对口支援工作概况 | 第33-34页 |
(三) H大学对口支援工作概况 | 第34-35页 |
二、调查方案的设计 | 第35-40页 |
(一) 调查的目的 | 第35-36页 |
(二) 调查的对象 | 第36-37页 |
(三) 调查的方法 | 第37-40页 |
三、案例学校对口支援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 第40-52页 |
(一) 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 | 第40-42页 |
(二) 教师队伍建设的计划 | 第42-44页 |
(三) 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 | 第44-46页 |
(四) 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 第46-52页 |
第四章 对口支援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分析 | 第52-67页 |
一、对口支援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不明确 | 第52-55页 |
(一) 教师队伍支援目标缺乏层次性 | 第52-54页 |
(二) 已有的目标不具备实际考核性 | 第54-55页 |
二、对口支援教师队伍建设的计划不完整 | 第55-59页 |
(一) 校级层面缺少长期系统的计划 | 第55-57页 |
(二) 院系层面建设计划重点不明确 | 第57-59页 |
三、对口支援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不到位 | 第59-62页 |
(一) 对口支援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不健全 | 第59-60页 |
(二) 教师队伍援建的具体项目安排不合理 | 第60-61页 |
(三) 教师队伍援建过程缺乏考核评价环节 | 第61-62页 |
四、对口支援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实效低 | 第62-67页 |
(一) 教师进修形式大于内容 | 第62-64页 |
(二) 对口支教看重眼前利益 | 第64-67页 |
第五章 加强高校对口支援工作中教师队伍建设实效性的建议 | 第67-79页 |
一、对受援高校对口支援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建议 | 第67-73页 |
(一)学校要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健全制度 | 第68-70页 |
(二) 院系要加强沟通、积极主动、增强实效 | 第70-72页 |
(三) 教师要正视差距、端正态度、结合实际 | 第72-73页 |
二、对支援高校对口支援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建议 | 第73-75页 |
(一) 探索支援的结合点,实现双赢合作模式 | 第74页 |
(二) 增强支援的积极性,丰富支援合作形式 | 第74-75页 |
三、提高对口支援工作效率的总体建议 | 第75-79页 |
(一) 加大对口支援经费投入 | 第75-76页 |
(二) 发挥地方行政部门作用 | 第76-79页 |
结语 | 第79-80页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第80-82页 |
附录二 部分高校对口支援关系 | 第82-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1页 |
后记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