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水体中过氧化氢的测定方法及其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行为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0 前言 | 第10-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34页 |
·天然水体中 H_2O_2 的测定方法 | 第12-21页 |
·化学发光法 | 第12-14页 |
·荧光法 | 第14-16页 |
·分光光度法 | 第16-18页 |
·过氧化氢传感法 | 第18-20页 |
·不同分析方法的对比及小结 | 第20-21页 |
·天然环境中 H_2O_2 的源与汇 | 第21-23页 |
·大气中 H_2O_2 的源与汇 | 第21-22页 |
·大气湿沉降中 H_2O_2 的源与汇 | 第22页 |
·海水中 H_2O_2 的源与汇 | 第22-23页 |
·天然环境中 H_2O_2 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 第23-33页 |
·大气中 H_2O_2 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 第23-26页 |
·雨水中 H_2O_2 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 第26-28页 |
·海水中 H_2O_2 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 第28-33页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33-34页 |
2 实验部分 | 第34-39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34-36页 |
·主要仪器 | 第34页 |
·主要试剂 | 第34-35页 |
·试剂配制 | 第35-36页 |
·分析步骤 | 第36-39页 |
·H_2O_2 摩尔吸光系数的测定 | 第36页 |
·海水样品测定 | 第36-37页 |
·雨水样品测定 | 第37页 |
·可溶性有机物(DOM)的测定 | 第37-39页 |
3 天然水体中过氧化氢的测定方法研究 | 第39-51页 |
·引言 | 第39页 |
·实验条件的选择 | 第39-44页 |
·激发(Ex)、发射(Em)波长的选择 | 第39-40页 |
·对羟基苯乙酸(POHPAA)条件实验 | 第40-42页 |
·过氧化物酶条件实验 | 第42页 |
·缓冲溶液pH 值的选择及配制 | 第42-43页 |
·过氧化氢酶用量及分解时间 | 第43-44页 |
·信号值的稳定性 | 第44-45页 |
·方法适用浓度范围 | 第45-47页 |
·在海水体系中的适用浓度范围 | 第45-46页 |
·在淡水体系中的适用浓度范围 | 第46-47页 |
·方法精密度及检出限 | 第47-48页 |
·方法间的对比 | 第48-49页 |
·稀释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 第49页 |
·小结 | 第49-51页 |
4 青岛及长江口区降雨中过氧化氢的含量及影响因素 | 第51-56页 |
·区域概况 | 第51页 |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 第5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1-55页 |
·青岛及长江口区降雨中 H_2O_2 的浓度 | 第51-52页 |
·雨水中 H_2O_2 含量可能的影响因素 | 第52-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5 胶州湾口附近过氧化氢的变化规律 | 第56-63页 |
·胶州湾概况 | 第56页 |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 第56-57页 |
·荧光信号值的稳定性实验 | 第56-57页 |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 第5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7-62页 |
·昼夜变化 | 第57-60页 |
·垂直分布 | 第60-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6 长江口过氧化氢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行为 | 第63-83页 |
·长江口概况 | 第63-64页 |
·样品的采集及测定 | 第64-6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5-81页 |
·水平分布 | 第65-67页 |
·昼夜变化 | 第67-74页 |
·垂直分布 | 第74-81页 |
·湿沉降对长江口区过氧化氢的贡献 | 第81-82页 |
·小结 | 第82-83页 |
7 主要结论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