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高师音乐教育中音乐理论课的定位 | 第8-12页 |
第一节: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在音乐教学中的目的和任务 | 第8-9页 |
一、基本乐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 第8页 |
二、视唱练耳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 第8-9页 |
第二节: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 第9-12页 |
一基本乐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 第9-10页 |
二、视唱练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 第10-12页 |
第二章:高师音乐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 | 第12-16页 |
第一节:基本乐理教学现状分析 | 第12-13页 |
一、基本乐理课程的教学现状 | 第12页 |
二、基本乐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第二节:视唱练耳教学现状分析 | 第13页 |
一、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现状 | 第13页 |
二、视唱练耳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13页 |
第三节: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的合并教学分析 | 第13-16页 |
一、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联系 | 第13-14页 |
二、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合并教学的合理性 | 第14-16页 |
第三章: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合并教学的具体方法 | 第16-42页 |
第一节:音长感与音强感的教学 | 第16-23页 |
一、节奏教学 | 第16-20页 |
(一) 音符与时值的划分 | 第16-17页 |
(二) 节奏组合训练 | 第17-18页 |
(三) 节奏型的比较训练 | 第18-19页 |
(四) 立体节奏训练 | 第19-20页 |
二、节拍 | 第20-21页 |
(一) 强拍和弱拍子的认识 | 第20-21页 |
(二) 掌握不同类型的节拍 | 第21页 |
三、节奏与节拍的综合训练 | 第21-23页 |
(一) 与视唱的结合 | 第21-22页 |
(二) 与练耳的结合 | 第22页 |
(三) 内心节奏感的培养 | 第22-23页 |
第二节:音高感与音色感的教学 | 第23-30页 |
一、音程 | 第23-28页 |
(一) 旋律音程与和声音程 | 第24-25页 |
(二) 音程的构成 | 第25页 |
(三) 自然音程与变化音程 | 第25-26页 |
(四) 音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26-27页 |
(五) 感性与理性结合的音程听觉训练 | 第27-28页 |
二、和弦 | 第28-30页 |
(一) 运用分解和弦音构唱学习三和弦与七和弦 | 第28-29页 |
(二) 运用三和弦与七和弦的视唱练习体验音色 | 第29-30页 |
第三节:调式调性的教学 | 第30-38页 |
一、视唱中调式音阶的教学 | 第30-34页 |
(一) 五声调式及以五声调式为基础的六声、七声调式教学 | 第30-32页 |
(二) 非五声调式为基础的七声调式教学 | 第32-34页 |
二、调式的音级特性及其音程色彩 | 第34-35页 |
(一) 调式的音级特性 | 第34页 |
(二) 调式的音程色彩 | 第34-35页 |
三、辨明各种大小调式的要点 | 第35页 |
四、调内音程的训练 | 第35-36页 |
五、调式中的和弦及其和弦连接听辨 | 第36-38页 |
(一) 调式中的和弦 | 第36-37页 |
(二) 和弦连接的听辨 | 第37-38页 |
第四节:旋律听觉训练以及记谱法的教学 | 第38-42页 |
一、旋律感知能力的教学 | 第38-39页 |
(一) 音程感的培养 | 第38页 |
(二) 调式感的培养 | 第38-39页 |
(三) 节奏感的培养 | 第39页 |
二、旋律记忆的方法 | 第39-40页 |
(一) 旋律背唱与默写训练 | 第39页 |
(二) 旋律骨干音记忆方法 | 第39页 |
(三) 提高旋律分析能力,发展听觉思维 | 第39-40页 |
(四) 二声部旋律的听辨 | 第40页 |
(五) 理论与听觉的结合 | 第40页 |
三、记谱技能的培养 | 第40-42页 |
(一) 记谱法的总结 | 第40页 |
(二) 旋律默写 | 第40-41页 |
(三) 看谱听旋律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后记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