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音乐理论论文--音乐史论文--中国论文

六朝佛教音乐本土化探微

内容摘要及关键词 (中英文)第1-4页
目录第4-6页
引言第6-11页
1 六朝佛教音乐本土化的社会生成第11-19页
 1.1 六朝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第11-14页
  1.1.1 动荡分裂的政治局面—南方多朝的更迭与南北政权的分峙第11-13页
  1.1.2 并融开放的文化氛围—儒、道、佛的合流与中外文化的渗透第13-14页
 1.2 六朝佛教文化发展概况第14-17页
  1.2.1 佛教“中国化”的转型第14-16页
  1.2.2 佛教信仰的广播与佛教文艺的初兴第16-17页
 1.3 小结—六朝佛教音乐本土化生成的总体动因第17-19页
2 六朝佛教音乐本土化的发展进程第19-46页
 2.1 汉魏时期—佛教音乐本土化的初始阶段第19-27页
  2.1.1 传入之初的印度梵呗与中土转读—梵呗形式的本土化第19-23页
  2.1.2 西域僧人对梵呗的创制及对本土化的影响第23-25页
  2.1.3 传说中的“鱼山梵呗”—梵呗音调的本土化第25-27页
 2.2 东晋时期—佛教音乐本土化的成熟阶段第27-37页
  2.2.1 善呗高僧对梵呗本土化的推进第27-30页
  2.2.2 佛教唱导的本土化第30-35页
   2.2.2.1 高僧道安、慧远对佛教仪式音乐的创建第30-32页
   2.2.2.2 佛教唱导的全面本土化—唱导制度的规范化与唱导音乐的民间化第32-35页
  2.2.3 西域佛曲的广泛东传第35-37页
 2.3 南朝时期—佛教音乐本土化的深化阶段第37-44页
  2.3.1 梵呗本土化的深入—齐竟陵王萧子良与经呗音乐的创新第37-39页
  2.3.2 佛教音乐的定制与繁荣—梁武帝对佛教音乐本土化的贡献第39-43页
   2.3.2.1 梁武帝萧衍与佛教第39-40页
   2.3.2.2 “正乐”与法事音乐的兴建第40-43页
  2.3.3 佛教器乐的本土化转变第43-44页
 2.4 小结—六朝佛教音乐本土化过程的总体趋向第44-46页
3 六朝佛教音乐本土化的表现特征第46-60页
 3.1 六朝佛教音乐本土化的兼容性特征第46-51页
  3.1.1 伎艺形式的多样性第46-49页
  3.1.2 音乐来源的多元性第49-51页
 3.2 六朝佛教音乐本土化的世俗性特征第51-55页
  3.2.1 法会伎乐的繁荣第51-53页
  3.2.2 佛乐名僧的涌现第53-55页
 3.3 六朝佛教音乐本土化的继启性特征第55-58页
  3.3.1 发展了汉魏音乐的精华第55-56页
  3.3.2 推动了隋唐燕乐的繁盛第56-58页
 3.4 小结—六朝佛教音乐本土化特征的总体风貌第58-60页
结语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4页
致谢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语用能力培养: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被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下一篇:个人记忆中的历史--石黑一雄小说中的新历史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