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文化信息传播的失真
第1章 翻译理论综述 | 第1-15页 |
引言 | 第6-7页 |
·我国翻译的历史及其理论 | 第7-10页 |
·国外传统翻译理论 | 第10-11页 |
·我国传统翻译理论评述 | 第11-12页 |
·现代教育视野下翻译理论的转向 | 第12-15页 |
第2章 翻译的传播学理论—语言符号的信息传播 | 第15-21页 |
·语言符号 | 第15-16页 |
·翻译—语言符号的存在 | 第16-17页 |
·语言符号与信息传播 | 第17-18页 |
·翻译—语言符号的“二度编码” | 第18-21页 |
第3章 翻译—文化信息的传播 | 第21-28页 |
·符号、文化与传播 | 第21-22页 |
·文化与符号 | 第21-22页 |
·传播与符号 | 第22页 |
·翻译及其文化传播的特征 | 第22-24页 |
·文化传播的特征 | 第23-24页 |
·翻译的文化传播特征 | 第24页 |
·翻译的文化传播 | 第24-28页 |
·翻译的文化传播属性 | 第24-25页 |
·翻译传播对文化的影响 | 第25-28页 |
第4章 译者的传播者身份 | 第28-36页 |
·译者的一般身份 | 第28-31页 |
·译者的受者—读者身份 | 第28-29页 |
·译者的研究身份 | 第29页 |
·译者作为传播者—作者身份 | 第29-30页 |
·译者的创造者身份 | 第30-31页 |
·译者是文化合作的协调者 | 第31页 |
·译者的特殊身份—文化信息的传播者 | 第31-33页 |
·译者文化信息传播的取向 | 第33-36页 |
·时代背景决定了翻译内容的选择 | 第33-34页 |
·译者的文化倾向影响译者的选择 | 第34页 |
·译语文化对原语文化的认同 | 第34-36页 |
第5章 翻译传播失真的原因 | 第36-44页 |
·翻译作品中存在的问题 | 第36-39页 |
·文化意象的丢失 | 第36-37页 |
·译作的欠额翻译 | 第37-38页 |
·语言文化的污染 | 第38-39页 |
·译界的混乱现象 | 第39页 |
·造成文化信息传播失真的原因 | 第39-44页 |
·语言符号的抽象性与片面性 | 第40页 |
·译者文化素养的缺乏 | 第40-41页 |
·译者的态度与委托人的要求 | 第41-42页 |
·译者自身的态度 | 第41-42页 |
·委托人的要求 | 第42页 |
·译者的建构环境对原文的叛逆 | 第42-44页 |
第6章 避免文化信息传播失真的对策 | 第44-53页 |
·建构译者的传播素养 | 第44-46页 |
·译者扎实的语言功底 | 第44-45页 |
·译者文化素养的培养 | 第45-46页 |
·译者的“侵入”心态 | 第46页 |
·译者处理文化信息的技巧 | 第46-49页 |
·文化背景的处理 | 第47页 |
·文化意象的处理 | 第47-49页 |
·译者的信息处理能力 | 第49-51页 |
·译者获取信息的能力 | 第49-50页 |
·建构译者的创造性能力 | 第50-51页 |
·现代教育视野下的翻译教学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注释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