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教育券政策适用性研究--公共治理工具的视角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论 | 第10-26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选题的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选题的理论意义 | 第12-22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港台研究评述 | 第17-18页 |
·国外研究述评 | 第18-20页 |
·本文学术价值 | 第20-22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2-26页 |
·研究思路 | 第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第1 章 教育券政策理论体系 | 第26-45页 |
·教育券政策概念 | 第26-29页 |
·相关概念 | 第26-27页 |
·核心概念 | 第27-29页 |
·教育券政策思想渊源 | 第29-33页 |
·亚当·斯密—论教育竞争 | 第29-30页 |
·托马斯·潘恩——议教育公平 | 第30-31页 |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谈教育底限 | 第31页 |
·米尔顿·弗里德曼——“教育券之父” | 第31-33页 |
·教育券政策理论基石 | 第33-40页 |
·新自由主义思潮 | 第33-35页 |
·公共选择理论 | 第35-37页 |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37-38页 |
·公共治理理论 | 第38-40页 |
·教育券元理论 | 第40-44页 |
·教育券实质 | 第40-41页 |
·教育券类型 | 第41-42页 |
·教育券模式 | 第42-43页 |
·教育券功能 | 第43页 |
·教育券运行机制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2 章 中美教育券政策案例分析 | 第45-62页 |
·美国教育券政策的典型案例 | 第45-49页 |
·美国公共教育券案例 | 第45-48页 |
·美国私人教育券案例 | 第48-49页 |
·教育券政策的国内范例:浙江长兴与湖北监利 | 第49-53页 |
·浙江长兴教育券风暴 | 第49-51页 |
·湖北监利教育卡变法 | 第51-53页 |
·教育券政策适用性比较分析 | 第53-56页 |
·教育券政策适用性的IAPP 分析 | 第56-61页 |
·IAPP 的人性假设与教育券政策 | 第56-57页 |
·IAPP 的物品属性与教育券政策 | 第57-58页 |
·IAPP 的评价标准与教育券政策 | 第58页 |
·IAPP 的制度分析与教育券政策 | 第58-60页 |
·我国教育券政策的制度设计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3 章 我国教育券政策适用性的拓展 | 第62-71页 |
·竞争性教育领域——效率型教育券 | 第62-66页 |
·民办教育领域—民办教育券 | 第62-63页 |
·职业教育领域—职校教育券 | 第63-64页 |
·教师培训领域—教师教育券 | 第64-65页 |
·幼儿教育领域——幼儿教育券 | 第65页 |
·高等教育领域—大学教育券 | 第65-66页 |
·普及性教育领域—公平补助型教育券 | 第66-70页 |
·义务教育领域—义务教育券 | 第66-67页 |
·灾区教育重建领域—灾区教育券 | 第67页 |
·异地教育领域—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券 | 第67-68页 |
·再就业教育领域—再就业培训教育券 | 第68-69页 |
·外来务工教育领域—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券 | 第69-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 | 第7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作者简介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