柚苷酶生产菌株的选育及其酶学性质的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言 | 第11-25页 |
·柚苷酶的生产及应用 | 第11-14页 |
·柚苷酶法脱苦机理 | 第11-12页 |
·柚苷酶生产菌株的选育及发酵 | 第12-13页 |
·柚苷酶的应用 | 第13-14页 |
·类柠檬苦素脱苦酶的生产及应用 | 第14-16页 |
·类柠檬苦素酶法脱苦机理 | 第14-15页 |
·类柠檬苦素脱苦酶的分离和菌种的选育 | 第15页 |
·类柠檬苦素脱苦酶的应用 | 第15-16页 |
·国内外诱变及育种现状 | 第16-23页 |
·物理诱变剂 | 第16-19页 |
·化学诱变剂 | 第19-21页 |
·生物诱变剂 | 第21-22页 |
·复合因子诱变 | 第22-23页 |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23-25页 |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23页 |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2 柚苷酶生产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 第25-3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5-28页 |
·主要试剂 | 第25页 |
·主要试验仪器 | 第25页 |
·主要培养基 | 第25-26页 |
·柚苷酶酶活的测定 | 第26-27页 |
·柚苷酶生产菌株的初筛 | 第27页 |
·柚苷酶生产菌株的复筛 | 第27页 |
·菌株的遗传稳定性测定 | 第27页 |
·菌种的传统形态学分类鉴定 | 第27-2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1页 |
·柚苷酶生产菌株的初筛 | 第28页 |
·柚苷酶生产菌株的复筛 | 第28-29页 |
·菌株M1的遗传稳定性 | 第29-30页 |
·菌种的传统形态学分类鉴定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3 紫外、亚硝基胍及复合诱变选育柚苷酶高产菌株 | 第32-4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5页 |
·出发菌种的来源 | 第32页 |
·主要试剂 | 第32页 |
·主要仪器 | 第32页 |
·主要培养基 | 第32-33页 |
·试验方法 | 第33-3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5-43页 |
·紫外诱变条件的选择 | 第35页 |
·亚硝基胍诱变条件的选择 | 第35-37页 |
·紫外和亚硝基胍复合诱变条件的选择 | 第37-38页 |
·紫外诱变初筛及复筛 | 第38-41页 |
·亚硝基胍诱变初筛及复筛 | 第41-42页 |
·紫外和亚硝基胍复合诱变初筛及复筛 | 第42-43页 |
·小结 | 第43-45页 |
4 氮离子注入柚苷酶生产菌的诱变选育 | 第45-5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45页 |
·主要试验仪器 | 第45页 |
·主要培养基 | 第45-46页 |
·培养方法 | 第46页 |
·氮离子注入诱变 | 第46页 |
·筛选方法 | 第46-47页 |
·突变株的遗传稳定性 | 第47页 |
·柚苷酶酶活的测定 | 第4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0页 |
·氮离子注入诱变条件的选择 | 第47-49页 |
·氮离子注入诱变的初筛和复筛 | 第49页 |
·突变株1523的遗传稳定性 | 第49-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5 柚苷酶酶学性质的研究 | 第51-5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主要试剂 | 第51页 |
·主要试验仪器 | 第51页 |
·柚苷酶酶液的制备 | 第51-52页 |
·柚苷酶的最适温度及热稳定性的测定 | 第52页 |
·柚苷酶的最适pH的测定 | 第52页 |
·金属离子及其它化学物质对柚苷酶酶活性的影响 | 第52页 |
·柚苷酶酶活的测定 | 第5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2-55页 |
·温度对柚苷酶酶活性及稳定性的影响 | 第52-53页 |
·pH对柚苷酶酶活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金属离子及其它化学物质对柚苷酶酶活性的影响 | 第54-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6 结论 | 第56-58页 |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附录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