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三、研究的现状 | 第10-11页 |
四、研究的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一) 研究的方法 | 第11-12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工科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内涵及培训分析 | 第13-24页 |
一、工科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内涵辨析 | 第13-18页 |
(一) 教育技术素养概述 | 第13-14页 |
(二) 工科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特征分析 | 第14-16页 |
(三) 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内涵与结构分析 | 第16-18页 |
二、国外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培养的分析 | 第18-22页 |
(一) 美国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培养 | 第19-20页 |
(二) 英国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培养 | 第20页 |
(三) 亚洲国家教育技术素养培训概况 | 第20-22页 |
三、我国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培养概述 | 第22-24页 |
第三章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校本培训理论基础及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框架构建. | 第24-35页 |
一、教师教育技术校本培训的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一) 校本教师发展理论 | 第24页 |
(二)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 第24-25页 |
(三)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第25-26页 |
二、高校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体系的构建 | 第26-31页 |
(一) 国外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体系概述 | 第26-28页 |
(二) 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体系 | 第28-29页 |
(三)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框架的构建 | 第29-31页 |
三、 本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现状 | 第31-35页 |
(一) 问卷设计 | 第31页 |
(二) 调查结果 | 第31-32页 |
(三) 结果分析 | 第32-35页 |
第四章 工科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校本培训方案设计与实施 | 第35-52页 |
一、工科高校教育技术素养校本培训策略 | 第35-37页 |
(一) 工科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提升策略 | 第35-36页 |
(二) 工科高校教育技术素养校本培训策略研究 | 第36-37页 |
二、注重个体,分层设置——确定培训目标 | 第37-39页 |
三、菜单式选择——培训内容的提炼 | 第39-41页 |
四、自主、合作、开放的培训模式 | 第41-45页 |
(一) 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策略 | 第41-42页 |
(二) 构建自主、合作、开放培训模式 | 第42-45页 |
五、内外互动,点面结合------培训的实施情况 | 第45-49页 |
(一) 专题讨论形成课题小组——以点带面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 | 第46-47页 |
(二) 依托观摩与公开课——在互相学习中提升自身能力 | 第47-48页 |
(三) 协同学习下的青年教师导航计划 | 第48页 |
(四) 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基于网络的教师培训模式 | 第48-49页 |
六、实施评价 | 第49-52页 |
(一) 评价特点 | 第49-50页 |
(二) 教学评价的实施 | 第50-52页 |
第五章 山科大济南校区教育技术素养培训实施效果与反思 | 第52-55页 |
一、教育技术素养培训实施效果 | 第52-54页 |
二、几点反思 | 第54-55页 |
论文小结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