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汉族丧葬仪式及其音乐文化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5页 |
绪论 | 第15-19页 |
第一节 本课题研究可行性分析 | 第15-17页 |
一、丧葬文化研究 | 第15页 |
二、音乐文化研究 | 第15-17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目的及方法 | 第17-18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17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7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三节 本文研究、写作的几点说明 | 第18-19页 |
一、对“四川方志”的说明 | 第18页 |
二、本文资料来源 | 第18-19页 |
第一章 丧葬仪式 | 第19-85页 |
第一节 川东北概况 | 第19-27页 |
一、地理范围 | 第19-20页 |
二、人口来源 | 第20-27页 |
第二节 葬前礼仪 | 第27-60页 |
一、裁老衣 | 第27-28页 |
二、送终 | 第28-29页 |
三、放炮 | 第29页 |
四、烧倒头纸 | 第29页 |
五、出死星 | 第29-30页 |
六、净身 | 第30-31页 |
七、穿寿衣 | 第31-32页 |
八、割寿枋 | 第32-33页 |
九、盖脸 | 第33-34页 |
十、装棺入殓 | 第34-35页 |
十一、点脚灯 | 第35页 |
十二、设灵堂 | 第35-36页 |
十三、备丧服 | 第36-38页 |
十四、看地扎期 | 第38-40页 |
十五、回煞 | 第40页 |
十六、说信 | 第40-41页 |
十七、吊丧 | 第41-42页 |
十八、茶奠礼 | 第42页 |
十九、三礼会 | 第42页 |
二十、席奠礼 | 第42-43页 |
二十一、下祭文 | 第43-44页 |
二十二、招魂入棺 | 第44-45页 |
二十三、封丧 | 第45-47页 |
二十四、坐夜 | 第47-48页 |
二十五、道场法事 | 第48-60页 |
第三节 葬礼 | 第60-73页 |
一、送灵 | 第61页 |
二、路祭 | 第61-62页 |
三、发丧 | 第62-66页 |
四、挖(金)井 | 第66-67页 |
五、烧(金)井 | 第67-68页 |
六、招魂入墓 | 第68-69页 |
七、撒五谷 | 第69-71页 |
八、垒坟 | 第71-73页 |
九、烧灵物 | 第73页 |
第四节 葬后礼仪 | 第73-78页 |
一、清宅 | 第73-75页 |
二、安神谢土 | 第75页 |
三、烧七 | 第75-76页 |
四、烧百期 | 第76-77页 |
五、烧周年 | 第77-78页 |
第五节 巴蜀各地丧葬仪式比较 | 第78-85页 |
一、清代至民国时期巴蜀方志所载丧葬仪式 | 第78-82页 |
二、川东北与成都“丧葬仪式”比较 | 第82-85页 |
第二章 川东北汉族丧葬仪式音乐 | 第85-108页 |
第一节 川东北汉族丧葬仪式声乐 | 第85-98页 |
一、声乐曲调类别 | 第85-87页 |
二、声乐曲调的音乐性质 | 第87-88页 |
三、歌词结构及词曲关系 | 第88-89页 |
四、曲式结构 | 第89-90页 |
五、调式 | 第90-93页 |
六、旋律 | 第93-98页 |
第二节 川东北汉族丧葬仪式器乐 | 第98-108页 |
一、乐器、乐谱、乐队 | 第98-100页 |
二、表演形式与演奏方法 | 第100-102页 |
三、锣鼓音乐的核心要素及曲牌 | 第102-105页 |
四、曲式结构 | 第105-108页 |
第三章 川东北丧葬仪式音乐文本的文化分析 | 第108-129页 |
第一节 思亲感恩 | 第108-111页 |
一、思亲 | 第108-109页 |
二、感恩 | 第109-111页 |
第二节 歌功颂德 | 第111-114页 |
第三节 祝福 | 第114-115页 |
一、祝福死者 | 第114页 |
二、安慰生者 | 第114-115页 |
第四节 祈福 | 第115-118页 |
第五节 道德劝诫 | 第118-129页 |
一、劝善 | 第118-121页 |
二、孝亲 | 第121-125页 |
三、勤俭 | 第125-126页 |
四、和睦 | 第126-129页 |
结语 | 第129-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37页 |
附录1 | 第137-157页 |
附录2 | 第157-159页 |
后记 | 第159-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