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一、绪论 | 第8-12页 |
(一) 选题依据与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三) 研究的方法和理论依据 | 第11-12页 |
二、语文德性教育的心学传统 | 第12-30页 |
(一) 确立经典的价值——语文德性教育的价值回归 | 第12-14页 |
1 、经典的定义 | 第12-13页 |
2 、对经典的体证 | 第13-14页 |
(二) 对经典的传承——语文德性教育的途径 | 第14-19页 |
1 、道需人宏——以颜回为例 | 第14-15页 |
2、逆觉体证是经典传承的的根本方法 | 第15-19页 |
⑴体证的根据——天性 | 第15-17页 |
⑵道问学 | 第17页 |
⑶逆觉体证 | 第17-19页 |
(三) 天性中的善端——语文德性教育的生长点 | 第19-26页 |
1 、孟子的性善论——人的“四端之心” | 第19-22页 |
2 、教育从“四端之心”开始——致良知 | 第22-26页 |
(1)从“牛山之木”与“平旦之气”中看良知 | 第22-23页 |
(2) 良知的“一心开二门”——“真”与“诚”的合一 | 第23-25页 |
(4) 良知既德性 | 第25-26页 |
(四) 德性与礼乐精神 | 第26-30页 |
1、“德”的释义 | 第26页 |
2、德性的圆熟状态——中庸 | 第26-27页 |
4、德与礼乐精神 | 第27-30页 |
⑴礼的精神 | 第27-29页 |
⑵乐的精神 | 第29-30页 |
三、传统语文道德教育的困境分析 | 第30-36页 |
(一) 虚假与空泛——语文课程实施中道德教育的危机 | 第30-32页 |
1 、从对作文教育中的“伪善”说起 | 第30-31页 |
2、对于“伪善”的分析 | 第31-32页 |
(二) 语文课程实施中道德教育低效的外部原因 | 第32-33页 |
1 、社会的转型 | 第32页 |
2 、文化的多元 | 第32-33页 |
(三) 语文课程实施中道德低效的内在原因 | 第33-36页 |
1 、德性的缺席 | 第33-35页 |
2 、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分离 | 第35页 |
3 、道德教育演化为道德知识的教育 | 第35-36页 |
四、语文德性教育对语文新课程道德教育的启示 | 第36-38页 |
(一) 加强学生生活经验在道德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 第36-38页 |
1 、教育应该回归生活世界 | 第36-37页 |
2 、学生德性的成长与发展是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的结合点 | 第37-38页 |
结束语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后记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