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教学法与教学组织论文

高中教学领导力模型研究--学生的视角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6页
表录第16-18页
图录第18-19页
案例录第19-21页
第一章 研究问题第21-30页
 第一节 问题的表述第21-25页
  一、教学领导力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第21-23页
  二、学校组织结构与学生学习第23-25页
  三、研究问题第25页
  四、研究目的第25页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第25-26页
 第三节 概念的界定第26-28页
  一、教学原点第26-27页
  二、教学任务第27页
  三、教学领导第27页
  四、学生学习第27-28页
  五、学校文化和学校氛围第28页
 第四节 对象的界定第28-30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30-89页
 第一节 引言第30页
 第二节 教学原点第30-39页
  一、教学目的第31页
  二、教学的有效性第31-33页
  三、教学的伦理性第33-35页
  四、教学的审美性第35-36页
  五、教学的生活性第36-39页
  六、对本研究的启示第39页
 第三节 领导理论第39-43页
  一、管理和领导第39-41页
  二、交易型领导和变革型领导第41-42页
  三、教育领导和教学领导第42-43页
  四、对本研究的启示第43页
 第四节 教学领导第43-51页
  一、海林杰和墨菲的模型第44-45页
  二、墨菲的模型第45-46页
  三、韦伯的模型第46-47页
  四、爱莉克-米凯尔克和霍伊的模型第47-48页
  五、我国学者提出的教学领导力模型第48-50页
  六、对本研究的启示第50-51页
 第五节 教学任务第51-53页
  一、佩罗的理论第51-52页
  二、罗恩的理论第52-53页
  三、对本研究的启示第53页
 第六节 学校结构第53-65页
  一、科层制结构理论第53-54页
  二、松散连接理论第54-56页
  三、促进型学校组织结构理论第56-58页
  四、学校组织结构和组织控制的关系研究第58-64页
  五、对本研究的启示第64-65页
 第七节 默会知识第65-66页
  一、默会知识第65页
  二、内隐学习第65-66页
  三、对本研究的启示第66页
 第八节 学校文化第66-75页
  一、学校文化的定义第66-68页
  二、默会知识和学校文化第68页
  三、信息论的视角第68-72页
  四、霍伊的理论第72-73页
  五、学校氛围第73-74页
  六、对本研究的启示第74-75页
 第九节 学生学习第75-89页
  一、学习理论第75-76页
  二、学校结构与学生学习的关系研究第76-78页
  三、学校领导与学生学习的关系研究第78-84页
  四、教学领导与学生学习的关系研究第84-88页
  五、对本研究的启示第88-89页
第三章 研究方法第89-102页
 第一节 引言第89-91页
  一、教学领导力的维度第89-90页
  二、研究的主要对象第90-91页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第91页
 第二节 研究对象的确定第91-99页
  一、作为研究对象的优秀高中毕业生的确定第91-96页
  二、作为研究对象的高中在校生的确定第96-99页
  三、案例来源的确定第99页
 第三节 数据收集第99-100页
  一、优秀高中毕业生的数据收集第99-100页
  二、高中在校生的数据收集第100页
 第四节 数据分析第100-102页
  一、编码第100-101页
  二、分析第101-102页
第四章 研究结果第102-145页
 第一节 高中教学领导力模型:优秀高中毕业生的视角第102-118页
  一、研究对象和数据收集第102-103页
  二、数据编码第103-106页
  三、数据分析结果第106-116页
  四、一个高中教学领导力模型第116-118页
 第二节 高中教学领导力模型的修正:高中在校生的视角第118-128页
  一、研究对象和数据收集第118-119页
  二、数据编码第119-120页
  三、数据分析结果第120-126页
  四、修正后的高中教学领导力模型第126-128页
 第三节 对优秀高中教学领导行为的审视:案例分析第128-145页
  一、教学目标维度第128-133页
  二、课程-教学维度第133-138页
  三、教学氛围维度第138-145页
第五章 讨论第145-167页
 第一节 引言第145页
 第二节 讨论第145-158页
  一、教学目标维度第145-152页
  二、课程-教学维度第152-155页
  三、教学氛围维度第155-158页
 第三节 意义第158-167页
  一、理论意义第159-161页
  二、实践意义第161-166页
  三、研究意义第166-167页
附录一:来自《成功无规律》的定性数据(一级编码)第167-182页
附录二:来自《从鲁迅中学到北大清华》的定性数据(一级编码)第182-190页
附录三:来自优秀高中毕业生的定性数据(二级编码)第190-214页
附录四:关于学习的半结构型访谈问卷(英文版和中文版)第214-216页
附录五:来自高中在校生的定性数据(二级编码)第216-246页
附录六:本人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加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及取得的成果第246-249页
参考文献第249-259页
后记第259-261页

论文共2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
下一篇:美国公立高中能力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