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相关理论 | 第13-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3 研究先秦道家教育思想的相关理论 | 第14-16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2.先秦道家教育思想的概述 | 第17-23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7-20页 |
2.1.1 道家 | 第17页 |
2.1.2 先秦道家 | 第17-18页 |
2.1.3 先秦道家教育思想 | 第18-19页 |
2.1.4 先秦道家教育思想与儒墨法教育思想的本质区别 | 第19-20页 |
2.2 先秦道家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 | 第20-23页 |
2.2.1 先秦道家教育思想产生的文化背景 | 第20-21页 |
2.2.2 先秦道家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21页 |
2.2.3 先秦道家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21-23页 |
3.先秦道家教育思想的思想基础及主要内容 | 第23-43页 |
3.1 先秦道家教育思想的思想基础 | 第23-27页 |
3.1.1 “道法自然” | 第23-24页 |
3.1.2 “反者道之动” | 第24-25页 |
3.1.3 “致虚守静” | 第25-26页 |
3.1.4 “天人合一” | 第26-27页 |
3.2 先秦道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7-43页 |
3.2.1 “朴真自由”的教育目的 | 第27-31页 |
3.2.2 “观明玄览”的教育过程 | 第31-33页 |
3.2.3 “圣人”、“百姓”的教育主客体 | 第33-35页 |
3.2.4 “小国寡民”的教育环境 | 第35-36页 |
3.2.5 “不言”、“图难于易”的教育方法 | 第36-40页 |
3.2.6 “用反”、“虚静”的教育原则 | 第40-43页 |
4.先秦道家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 第43-55页 |
4.1 先秦道家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 第43-44页 |
4.1.1 片面追求“自然”,忽视人与自然的区别 | 第43页 |
4.1.2 过度追求“无为”,易使人产生懈怠 | 第43-44页 |
4.1.3 倡导“绝圣弃智”,否定理性知识的存在 | 第44页 |
4.2 先秦道家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现代价值 | 第44-47页 |
4.2.1 “朴真自由”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 第44-45页 |
4.2.2 “上善若水”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师道观 | 第45页 |
4.2.3 “自化”和“不言”有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 第45-46页 |
4.2.4 “用反”有助于扩展我们的教育思路 | 第46-47页 |
4.3 先秦道家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借鉴 | 第47-55页 |
4.3.1 先秦道家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理念的借鉴 | 第47-50页 |
4.3.2 先秦道家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方法的借鉴 | 第50-55页 |
5.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