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DT理论的众创空间构成要素和知识共创的研究--协调机制的中介作用
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13-3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20页 |
1.1.1 现实背景 | 第13-17页 |
1.1.2 理论背景 | 第17-2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20-24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21-2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22-2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1.4 问题的提出 | 第26-27页 |
1.5 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 第27-29页 |
1.5.1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1.5.2 结构安排 | 第28-29页 |
1.6 主要创新点 | 第29-30页 |
2 文献综述 | 第30-66页 |
2.1 自我决定理论(SDT) | 第30-35页 |
2.1.1 自我决定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30-32页 |
2.1.2 自我决定理论在众创空间中的应用 | 第32-35页 |
2.2 众创空间研究综述 | 第35-47页 |
2.2.1 众创空间的基本理论 | 第35-40页 |
2.2.2 众创空间的构成要素 | 第40-42页 |
2.2.3 众创空间的研究现状 | 第42-46页 |
2.2.4 小结 | 第46-47页 |
2.3 协调机制研究综述 | 第47-57页 |
2.3.1 协调机制的基本理论 | 第47-53页 |
2.3.2 协调机制的维度结构 | 第53-54页 |
2.3.3 协调机制的研究现状 | 第54-57页 |
2.3.4 小结 | 第57页 |
2.4 知识共创研究综述 | 第57-66页 |
2.4.1 知识共创的基本理论 | 第58-62页 |
2.4.2 知识共创的研究现状 | 第62-65页 |
2.4.3 小结 | 第65-66页 |
3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 第66-72页 |
3.1 研究变量的界定与测量 | 第66-68页 |
3.1.1 众创空间构成要素的维度结构 | 第66页 |
3.1.2 协调机制的维度结构 | 第66-67页 |
3.1.3 知识共创的维度结构 | 第67-68页 |
3.2 知识共创模型研究的理论假设 | 第68-70页 |
3.2.1 构成要素与知识共创的关系 | 第68-69页 |
3.2.2 构成要素与协调机制的关系 | 第69页 |
3.2.3 协调机制与知识共创的关系 | 第69-70页 |
3.3 研究模型 | 第70-72页 |
4 实证研究 | 第72-97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72-73页 |
4.1.1 问卷设计 | 第72-73页 |
4.1.2 数据收集 | 第73页 |
4.2 数据统计分析 | 第73-82页 |
4.2.1 样本描述性统计 | 第74-76页 |
4.2.2 信度与效度检验分析 | 第76-82页 |
4.3 回归分析 | 第82-86页 |
4.3.1 相关分析 | 第82页 |
4.3.2 构成要素对知识共创的影响 | 第82-83页 |
4.3.3 构成要素对协调机制的影响 | 第83-85页 |
4.3.4 协调机制对知识共创的影响 | 第85-86页 |
4.4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 第86-88页 |
4.4.1 初始数据分析 | 第86页 |
4.4.2 初始模型构建 | 第86-87页 |
4.4.3 模型的修正与确定 | 第87-88页 |
4.5 研究假设检验 | 第88-89页 |
4.6 协调机制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89-95页 |
4.6.1 中介效应理论假设 | 第89-91页 |
4.6.2 中介效应检验与分析 | 第91-95页 |
4.7 验证结果分析 | 第95-96页 |
4.7.1 构成要素对知识共创的作用机制 | 第95页 |
4.7.2 构成要素对协调机制的作用机制 | 第95-96页 |
4.7.3 协调机制对知识共创的作用机制 | 第96页 |
4.8 小结 | 第96-97页 |
5 案例研究 | 第97-104页 |
5.1 案例企业选择 | 第97页 |
5.2 数据收集 | 第97-98页 |
5.3 案例简介 | 第98-99页 |
5.4 描述性分析 | 第99-102页 |
5.4.1 中发智造生态服务平台的构成要素 | 第99-100页 |
5.4.2 中发智造生态服务平台的协调机制 | 第100-101页 |
5.4.3 中发智造生态服务平台的知识共创 | 第101-102页 |
5.5 总结 | 第102-10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04-106页 |
6.2 理论贡献 | 第106-107页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20页 |
附录1 众创空间的访谈提纲 | 第120-121页 |
附录2 众创空间构成要素和知识共创的研究调查问卷 | 第121-123页 |
附录3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123页 |
附录4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项目 | 第123-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