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6页 |
1.1 电化学传感器简介 | 第12-16页 |
1.1.1 电化学传感器基本原理 | 第12-13页 |
1.1.2 电化学传感器的分类 | 第13-14页 |
1.1.3 电化学传感器的发展及应用 | 第14-16页 |
1.1.3.1 医学研究领域的应用 | 第15页 |
1.1.3.2 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 | 第15-16页 |
1.1.3.3 食品检测领域的应用 | 第16页 |
1.2 可视化传感器简介 | 第16-25页 |
1.2.1 可视化传感器的特点 | 第17页 |
1.2.2 可视化传感器的分类 | 第17-21页 |
1.2.2.1 金属离子可视化传感器 | 第17-18页 |
1.2.2.2 无机阴离子可视化传感器 | 第18-19页 |
1.2.2.3 生物小分子可视化传感器 | 第19-21页 |
1.2.3 可视化传感器的应用 | 第21-25页 |
1.2.3.1 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 | 第21-22页 |
1.2.3.2 医学研究领域的应用 | 第22-23页 |
1.2.3.3 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应用 | 第23-25页 |
1.2.3.4 食品检测领域的应用 | 第25页 |
1.3 有机指示剂在传感中的应用 | 第25-28页 |
1.3.1 有机指示剂在电化学传感领域的应用 | 第25-27页 |
1.3.2 有机指示剂在可视化传感领域的应用 | 第27-28页 |
1.4 论文的整体构想与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6页 |
第二章 基于有机指示剂的亚硝酸根电化学传感 | 第36-54页 |
2.1 引言 | 第36-3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7-38页 |
2.2.1 化学试剂 | 第37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37页 |
2.2.3 电极制备 | 第37-38页 |
2.2.4 实际样品检测 | 第3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8-50页 |
2.3.1 传感原理 | 第38-39页 |
2.3.2 PAN的电化学沉积 | 第39-42页 |
2.3.3 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 第42-45页 |
2.3.4 电极对亚硝酸根的电催化行为 | 第45-47页 |
2.3.5 电化学传感器的选择性 | 第47-48页 |
2.3.6 电化学传感器的稳定性 | 第48页 |
2.3.7 电化学传感器的重现性 | 第48-49页 |
2.3.8 实际样品检测 | 第49-5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第三章 基于指示剂置换法的半胱氨酸可视化传感 | 第54-67页 |
3.1 引言 | 第54-5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5-56页 |
3.2.1 化学试剂 | 第55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55页 |
3.2.3 液相可视化传感平台的构建 | 第55页 |
3.2.4 原位检测试纸的构建 | 第55-5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6-64页 |
3.3.1 可视化传感平台机理研究 | 第56-57页 |
3.3.2 传感的优化 | 第57-59页 |
3.3.3 可视化传感平台的选择性 | 第59-60页 |
3.3.4 可视化传感平台的可逆性 | 第60-61页 |
3.3.5 可视化传感平台对目标物的检测 | 第61-62页 |
3.3.6 可视化传感平台的试纸化应用 | 第62-63页 |
3.3.7 可视化传感平台的分子逻辑门设计 | 第63-64页 |
3.4 本章小节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第四章 基于指示剂置换的比色和荧光可视化赖氨酸传感研究 | 第67-82页 |
4.1 引言 | 第67-6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8-69页 |
4.2.1 化学试剂 | 第68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68页 |
4.2.3 液相可视化传感器平台的构建 | 第68-69页 |
4.2.4 原位检测试纸的构建 | 第6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9-78页 |
4.3.1 可视化传感平台机理研究 | 第69-72页 |
4.3.2 传感的优化 | 第72-74页 |
4.3.3 可视化传感平台的选择性 | 第74-75页 |
4.3.4 可视化传感平台对目标物的检测 | 第75-76页 |
4.3.5 可视化传感平台对目标物的传感性能研究 | 第76页 |
4.3.6 可视化传感平台的试纸化应用 | 第76-77页 |
4.3.7 可视化传感平台的分子逻辑门设计 | 第77-78页 |
4.4 本章小节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硕士期间科研情况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