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9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可视化分析传感纳米材料 | 第12-21页 |
1.2.1 负载型贵金属可视化分析传感纳米材料 | 第13-15页 |
1.2.2 负载型非贵金属可视化分析传感纳米材料 | 第15-17页 |
1.2.3 非负载型贵金属可视化分析传感纳米材料 | 第17-19页 |
1.2.4 非负载型非贵金属可视化分析传感纳米材料 | 第19-21页 |
1.3 可视化分析传感模式 | 第21-28页 |
1.3.1 团聚导致体系颜色改变的可视化分析传感模式 | 第21-23页 |
1.3.2 形貌改变导致体系颜色改变的可视化分析传感模式 | 第23-25页 |
1.3.3 模拟酶类催化导致体系改变的可视化分析传感模式 | 第25-27页 |
1.3.4 产物的特征颜色使体系颜色发生改变的可视化分析传感模式 | 第27-28页 |
1.4 其他可视化分析方法 | 第28-32页 |
1.4.1 可视化纳米阵列传感器 | 第28-30页 |
1.4.2 荧光可视化传感器 | 第30-32页 |
1.5 可视化分析传感策略的研究意义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9页 |
第二章 氧化石墨烯负载钯纳米颗粒杂化材料用于实际样品中甲基汞离子的可视化检测 | 第39-63页 |
2.1 引言 | 第39-4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2-48页 |
2.2.1 试剂目录 | 第42-43页 |
2.2.2 测试仪器及方法 | 第43页 |
2.2.3 Pd/PEI/GO纳米杂化材料的合成路线 | 第43页 |
2.2.4 Pd/PEI/GO纳米杂化材料的合成 | 第43-45页 |
2.2.4.1 GO碳基纳米材料的合成 | 第43-44页 |
2.2.4.2 GO-COOH碳基纳米材料的合成 | 第44页 |
2.2.4.3 PEI/GO功能化纳米材料的合成 | 第44-45页 |
2.2.4.4 Pd/PEI/GO纳米杂化材料的合成 | 第45页 |
2.2.4.5 游离状态的PdNPs的合成 | 第45页 |
2.2.5 CH_3Hg~+刺激增强Pd/PEI/GO类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研究 | 第45-47页 |
2.2.5.1 实验体系各种储备液的制备 | 第45页 |
2.2.5.2 游离状态的PdNPs类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研究 | 第45-46页 |
2.2.5.3 Pd/PEI/GO类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研究 | 第46页 |
2.2.5.4 CH_3Hg~+刺激增强游离状态的PdNPs类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研究 | 第46页 |
2.2.5.5 CH_3Hg~+刺激增强Pd/PEI/GO类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研究 | 第46页 |
2.2.5.6 CH_3Hg~+刺激增强Pd/PEI/GO类过氧化物酶活性最优条件的选择 | 第46-47页 |
2.2.6 Pd/PEI/GO在CH_3Hg~+检测中的应用 | 第47-48页 |
2.2.6.1 选择性实验 | 第47-48页 |
2.2.6.2 滴定实验 | 第48页 |
2.2.6.3 抗干扰实验 | 第48页 |
2.2.6.4 实际样品中检测CH_3Hg~+ | 第4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8页 |
2.3.1 GO,GO-COOH及PEI/GO功能化碳基纳米材料的结构表征 | 第48-49页 |
2.3.2 Pd/PEI/GO及游离状态的PdNPs的结构表征 | 第49-52页 |
2.3.3 CH_3Hg~+刺激增强PdNPs和Pd/PEI/GO类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探究 | 第52-55页 |
2.3.4 CH_3Hg~+刺激增强Pd/PEI/GO类过氧化物酶活性机理的探究 | 第55-56页 |
2.3.5 Pd/PEI/GO可视化检测CH_3Hg~+性能研究 | 第56-57页 |
2.3.6 Pd/PEI/GO在实际样品中可视化检测CH_3Hg~+性能研究 | 第57-5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第三章 基于功能化的碳量子点作为超灵敏探针用于实际样品中二价铜离子的可视化检测 | 第63-88页 |
3.1 引言 | 第63-6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6-70页 |
3.2.1 试剂目录 | 第66页 |
3.2.2 测试仪器 | 第66页 |
3.2.3 LCQDs碳基纳米材料合成路线及其与Cu~(2+)配位过程 | 第66-67页 |
3.2.4 LCQDs碳基纳米材料合成过程 | 第67-68页 |
3.2.4.1 碳量子点(CQDs)制备过程 | 第67页 |
3.2.4.2 苯丙氨酰胺配体功能化碳量子点(LCQDs)的制备过程 | 第67-68页 |
3.2.5 LCQDs可视化检测Cu~(2+) | 第68-69页 |
3.2.5.1 各种储备液的配置 | 第68页 |
3.2.5.2 LCQDs性能研究 | 第68页 |
3.2.5.3 LCQDs可视化检测Cu~(2+)性能研究 | 第68-69页 |
3.2.5.4 LCQDs可视化检测Cu~(2+)最优条件的选择 | 第69页 |
3.2.6 LCQDs在Cu~(2+)检测中的应用 | 第69-70页 |
3.2.6.1 选择性实验 | 第69页 |
3.2.6.2 滴定实验 | 第69-70页 |
3.2.6.3 抗干扰实验 | 第70页 |
3.2.6.4 实际样品中检测Cu~(2+) | 第7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0-80页 |
3.3.1 CQDs,LCQDs及Cu(Ⅱ)-LCQDs的结构表征 | 第70-72页 |
3.3.2 LCQDs可视化检测Cu~(2+)性能研究 | 第72-79页 |
3.3.3 LCQDs在实际样品中可视化检测Cu~(2+)性能研究 | 第79-8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第四章 铜离子功能化的碳基纳米平台用于可视化/荧光双模式检测过氧化氢.. | 第88-114页 |
4.1 引言 | 第88-9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90-95页 |
4.2.1 试剂目录 | 第90-91页 |
4.2.2 测试仪器 | 第91页 |
4.2.3 Cu(Ⅱ)-LPQDs碳基纳米材料合成路线 | 第91-92页 |
4.2.4 Cu(Ⅱ)-LPQDs碳基纳米材料合成过程 | 第92-93页 |
4.2.4.1 NCQDs制备过程 | 第92页 |
4.2.4.2 LPQDs制备过程 | 第92页 |
4.2.4.3 Cu(Ⅱ)-LPQDs制备过程 | 第92-93页 |
4.2.5 Cu(Ⅱ)-LPQDs可视化/荧光双模式检测H2O2 | 第93-94页 |
4.2.5.1 各种储备液的配置 | 第93页 |
4.2.5.2 Cu(Ⅱ)-LPQDs可视化/荧光双模式检测H2O2性能研究 | 第93页 |
4.2.5.3 Cu(Ⅱ)-LPQDs可视化/荧光双模式检测H2O2最优条件的选择 | 第93-94页 |
4.2.6 Cu(Ⅱ)-LPQDs在H2O2检测中的应用 | 第94-95页 |
4.2.6.1 选择性实验 | 第94页 |
4.2.6.2 稳定性实验 | 第94页 |
4.2.6.3 滴定实验 | 第94-95页 |
4.2.6.4 实际样品中检测H2O2 | 第9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5-107页 |
4.3.1 CQDs,NCQDs,LPQDs及Cu(Ⅱ)-LPQDs的结构表征 | 第95-97页 |
4.3.2 Cu(II)-LPQDs可视化/荧光双模式检测H_2O_2的机理研究 | 第97-100页 |
4.3.3 Cu(Ⅱ)-LPQDs可视化/荧光双模式检测H2O2的性能研究 | 第100-10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4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14-115页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成果 | 第115-116页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