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2.1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性研究 | 第13-14页 |
1.2.2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竞争力研究 | 第14-15页 |
1.2.3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潜力研究 | 第15-17页 |
1.2.4 研究述评 | 第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2章 科技型中小企业内涵、特征与现状 | 第20-26页 |
2.1 科技型中小企业内涵 | 第20-21页 |
2.1.1 中小企业概念与界定 | 第20页 |
2.1.2 科技型企业概念与界定 | 第20-21页 |
2.1.3 科技型中小企业概念与界定 | 第21页 |
2.2 科技型中小企业特征 | 第21-23页 |
2.2.1 组织结构扁平化,一人多岗普遍化 | 第21-22页 |
2.2.2 远期激励为引擎,个人决策定方向 | 第22页 |
2.2.3 初期借力利基市场,中后期呈现两极态势 | 第22页 |
2.2.4 企业家精神为主导,颠覆式技术为关键 | 第22-23页 |
2.2.5 投资回报周期长,风险抗压能力弱,要素供给短缺 | 第23页 |
2.3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 第23-26页 |
2.3.1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态势 | 第23-24页 |
2.3.2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问题 | 第24-26页 |
第3章 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潜力及影响因素 | 第26-35页 |
3.1 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潜力的内涵 | 第26-28页 |
3.1.1 企业发展潜力的涵义 | 第26页 |
3.1.2 成长性、竞争力、发展潜力的相互关系辨析 | 第26-28页 |
3.1.3 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潜力的涵义 | 第28页 |
3.2 三维度视角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潜力认知 | 第28-31页 |
3.2.1 价值链理论下的本质解析 | 第29页 |
3.2.2 核心能力理论下的本质解析 | 第29-30页 |
3.2.3 可持续发展理论下的本质解析 | 第30-31页 |
3.3 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潜力的主要因素 | 第31-35页 |
3.3.1 市场感知能力维 | 第31-32页 |
3.3.2 技术柔性能力维 | 第32-33页 |
3.3.3 资源整合能力维 | 第33页 |
3.3.4 组织柔性能力维 | 第33-35页 |
第4章 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潜力评价体系构建 | 第35-43页 |
4.1 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第35-36页 |
4.2 评价指标设计 | 第36-39页 |
4.2.1 指标设计的理论依据 | 第36页 |
4.2.2 指标设计与筛选 | 第36-37页 |
4.2.3 评价指标解释 | 第37-39页 |
4.3 评价方法选择——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39-43页 |
4.3.1 建立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39-40页 |
4.3.2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40-43页 |
第5章 湖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潜力实证研究 | 第43-65页 |
5.1 湖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 第43-46页 |
5.1.1 总量、规模不断递增 | 第43页 |
5.1.2 地域分布集中于武汉 | 第43-44页 |
5.1.3 产业分布以光电子信息居首 | 第44-45页 |
5.1.4 技术创新实力全面增强 | 第45-46页 |
5.2 湖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综合发展潜力评价 | 第46-49页 |
5.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46-47页 |
5.2.2 权重确定 | 第47-48页 |
5.2.3 综合发展潜力 | 第48-49页 |
5.3 湖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潜力对比分析 | 第49-62页 |
5.3.1 发展潜力地区对比 | 第49-55页 |
5.3.2 发展潜力产业对比 | 第55-61页 |
5.3.3 发展潜力对比分析结论 | 第61-62页 |
5.4 湖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潜力提升对策 | 第62-65页 |
5.4.1 政策体系方面 | 第62页 |
5.4.2 融资环境方面 | 第62-63页 |
5.4.3 技术创新方面 | 第63页 |
5.4.4 区域协调发展方面 | 第63页 |
5.4.5 产业规划进一步衔接 | 第63-65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5-66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 第71-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 第72-73页 |
附表 | 第73-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