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与自由--康德教育哲学探析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导言 | 第8-10页 |
| 第一章 康德教育哲学的思想来源及其理论基础 | 第10-19页 |
| 第一节 哲学思想的来源 | 第10-11页 |
| 1、前批判时期受到的影响 | 第10-11页 |
| 2、批判时期受到的影响 | 第11页 |
| 第二节 教育思想的来源 | 第11-15页 |
| 1、敬虔派伦理学的影响 | 第12页 |
| 2、卢梭《爱弥儿》的影响 | 第12-13页 |
| 3、洛克教育学说的影响 | 第13-14页 |
| 4、泛爱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 | 第14-15页 |
| 第三节 康德教育哲学的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 1、人的两重性:“自然”和“自由” | 第15-16页 |
| 2、心灵的三种能力 | 第16页 |
| 3、善恶共居的人性论 | 第16-19页 |
| 第二章 康德教育哲学的具体内容 | 第19-37页 |
| 第一节 康德教育思想的体系架构 | 第19-21页 |
| 第二节 教育的各阶段 | 第21-23页 |
| 第三节 对自然性教育的说明 | 第23-25页 |
| 1、不要干扰自然的安排 | 第23-24页 |
| 2、尽可能地不使用工具 | 第24-25页 |
| 3、既不要娇纵,也不要压抑 | 第25页 |
| 第四节 对实践性教育的说明 | 第25-27页 |
| 第五节 认知教育 | 第27-29页 |
| 1、认识能力的诸要素及其培养方式 | 第27-28页 |
| 2、产生智慧的三条思维准则 | 第28-29页 |
| 第六节 道德教育 | 第29-32页 |
| 第七节 宗教教育 | 第32-33页 |
| 第八节 审美教育 | 第33-37页 |
| 1、康德的美学理论概要 | 第33-34页 |
| 2、康德的审美教育思想 | 第34-37页 |
| 第三章 康德教育哲学的理想 | 第37-42页 |
| 第一节 康德教育哲学的启蒙意义 | 第37-38页 |
| 1、何为启蒙? | 第37页 |
| 2、教育有助于启蒙 | 第37-38页 |
| 第二节 自由——贯穿康德教育哲学的核心理念 | 第38-41页 |
| 1、康德的自由观 | 第38-39页 |
| 2、自然性教育中的自由问题 | 第39-40页 |
| 3、实践性教育中的自由问题 | 第40-41页 |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四章 康德教育哲学的影响 | 第42-46页 |
| 第一节 对德国教育思想的影响 | 第42-44页 |
| 1、对费希特的影响 | 第42-43页 |
| 2、对赫尔巴特的影响 | 第43-44页 |
| 第二节 对近代中国教育思想的影响 | 第44-46页 |
| 1、对梁启超的影响 | 第44页 |
| 2、对王国维的影响 | 第44-45页 |
| 3、对蔡元培的影响 | 第45-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