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一、绪论 | 第14-29页 |
(一) 研究的缘起 | 第14-16页 |
1. 因材施教在教育理论上的“误识” | 第14-15页 |
2. 因材施教在教育实践中的“误用” | 第15-16页 |
(二)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22页 |
1. 因材施教的相关研究 | 第16-19页 |
2. 社会分层影响教育成就的相关研究 | 第19-21页 |
3. 相关研究评价 | 第21-22页 |
(三) 研究的价值 | 第22-24页 |
1.实践价值 | 第22-23页 |
2. 理论价值 | 第23-24页 |
(四) 研究视角与方法 | 第24-27页 |
1. 研究视角 | 第24-2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7页 |
(五)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27-29页 |
二、因材施教与社会分层的理论考察 | 第29-42页 |
(一) 关于因材施教的理论解读 | 第29-34页 |
1. 因材施教的内涵 | 第30-31页 |
2. 因材施教理论的演变 | 第31-33页 |
3. 因材施教的依据 | 第33-34页 |
(二) 关于社会分层的理论解读 | 第34-38页 |
1. 社会分层的内涵 | 第35页 |
2. 社会分层理论的发展 | 第35-37页 |
3. 社会分层的类型 | 第37-38页 |
(三) 因材施教与社会分层关系的解读 | 第38-42页 |
1. 社会分层是实施因材施教的重要因素 | 第38-40页 |
2. 因材施教是促进合理分层的客观要求 | 第40-42页 |
三、因材施教的影响因素解析 | 第42-53页 |
(一) 因材施教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42-45页 |
1. 阶层差异 | 第42-43页 |
2. 学校氛围 | 第43页 |
3. 班级人数 | 第43-44页 |
4. 教师能力 | 第44页 |
5. 学生差异 | 第44-45页 |
(二) 阶层差异何以影响因材施教 | 第45-53页 |
1. 物质条件差异:控制教育机会 | 第46-48页 |
2. 语言代码差异:阻碍课堂互动 | 第48页 |
3. 抱负水平差异:形塑学习风格 | 第48-49页 |
4. 教养方式差异:影响教育成就 | 第49-51页 |
5. 价值观念差异:指导学校行为 | 第51-53页 |
四、社会分层视角下因材施教的现实困境审视 | 第53-65页 |
(一) 因材施教现实困境的表征 | 第53-57页 |
1. 因材施教或是统一要求:教育理想与教育效率之争 | 第54页 |
2. 混合编班或是能力分组:向上流动与阶层复制之争 | 第54-55页 |
3. 差别对待或是一视同仁:比例平等与数目平等之争 | 第55-56页 |
4. 因材施教或是因“财”施教:专业自觉与职业世俗之争 | 第56-57页 |
(二) 因材施教现实困境的解析 | 第57-65页 |
1. 前置基础:不充分的学生了解 | 第57页 |
2. 条件准备:不完善的教学准备 | 第57-58页 |
3. 有限控制:不自主的法定课程 | 第58-59页 |
4. 中置环节:不平等的课堂互动 | 第59-62页 |
5. 后置补偿:不公正的课后关怀 | 第62-65页 |
五、应对社会分层挑战的因材施教 | 第65-73页 |
(一) 因材施教之学生了解:充分了解学生 | 第66-67页 |
(二) 因材施教之教学准备:积极准备预案 | 第67-68页 |
(三) 因材施教之师定课程:关怀弱势群体 | 第68-69页 |
(四) 因材施教之课堂互动:积极差别待遇 | 第69-71页 |
(五) 因材施教之课后关怀:实施补偿教育 | 第71-73页 |
结语: 回归因材施教的原点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