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4页 |
英文摘要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39页 |
·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第16-28页 |
·以生物化学手段建立的快速检测技术 | 第16-17页 |
·以免疫学方法建立的快速检测技术 | 第17-19页 |
·以核酸为基础的检测技术 | 第19-23页 |
·基于微生物代谢的检测技术 | 第23-24页 |
·传感器技术 | 第24-25页 |
·振动光谱技术 | 第25-26页 |
·小结与展望 | 第26-28页 |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及其应用 | 第28-33页 |
·DHPLC基本原理 | 第28-30页 |
·DHPLC主要技术特点 | 第30-31页 |
·DHPLC应用 | 第31-33页 |
·展望 | 第33页 |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及其应用 | 第33-39页 |
·质谱的基本概念及组成 | 第33-34页 |
·MALDI-TOF-MS工作原理及关键影响因素 | 第34-35页 |
·MALDI-TOF-MS应用 | 第35-38页 |
·展望 | 第38-39页 |
第二章 肉制品中常见致病菌PCR-DHPLC高通量检测技术研究 | 第39-79页 |
·概述 | 第39-47页 |
·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 | 第39-41页 |
·沙门氏菌 | 第41-42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 | 第42-43页 |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 | 第43-44页 |
·空肠弯曲菌 | 第44-45页 |
·溶血性链球菌 | 第45-47页 |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 第4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7-57页 |
·材料 | 第47-50页 |
·方法 | 第50-5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7-77页 |
·引物设计结果 | 第57-59页 |
·引物筛选结果 | 第59-60页 |
·PCR反应缓冲液的优化结果 | 第60页 |
·引物浓度的优化结果 | 第60-61页 |
·MgCl_2浓度的优化结果 | 第61页 |
·dNTP浓度的优化结果 | 第61页 |
·Taq酶用量的优化结果 | 第61页 |
·PCR退火温度和循环数优化结果 | 第61页 |
·单一致病菌的PCR产物电泳检测结果 | 第61-62页 |
·单一致病菌的PCR产物DHPLC检测结果 | 第62-65页 |
·单一致病菌DHPLC检测特异性试验结果 | 第65-71页 |
·单一致病菌DHPLC检测灵敏度检测结果 | 第71-72页 |
·可以同时检测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空肠弯曲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和β溶血性链球菌六种食源性致病菌DHPLC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72-74页 |
·可以同时检测致泻大肠杆菌产肠毒素大肠埃希氏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_(157):H_7、致病性大肠杆菌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DHPLC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74-76页 |
·可以同时检测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空肠弯曲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和β溶血性链球菌六种食源性致病菌DHPLC检测方法特异性结果 | 第76页 |
·可以同时检测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空肠弯曲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和β溶血性链球菌六种食源性致病菌DHPLC检测方法灵敏度结果 | 第76-77页 |
·可以同时检测产肠毒素大肠埃希氏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_(157):H_7、致病性大肠杆菌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四种食源性致病菌DHPLC检测方法特异性结果 | 第77页 |
·可以同时检测产肠毒素大肠埃希氏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_(157):H_7、致病性大肠杆菌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四种食源性致病菌DHPLC检测方法灵敏度结果 | 第77页 |
·小结 | 第77-79页 |
第三章 乳制品中常见致病菌PCR-DHPLC高通量检测技术研究 | 第79-102页 |
·概述 | 第79-82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82-88页 |
·材料 | 第82-84页 |
·方法 | 第84-8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8-100页 |
·引物设计结果 | 第88-89页 |
·单一致病菌PCR-DHPLC检测结果 | 第89-92页 |
·单一致病菌PCR-DHPLC检测特异性结果 | 第92-96页 |
·多重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96-98页 |
·多重PCR-DHPLC通用分析条件的建立与检测 | 第98-100页 |
·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四章 食品中李氏菌种属及血清分型与流行株DHPLC高通量检测技术研究 | 第102-133页 |
·概述 | 第102-105页 |
·李斯特氏菌属的分类简介 | 第102-103页 |
·李斯特氏菌属的血清学分型简介 | 第103-104页 |
·李斯特氏菌属的致病流行株简介 | 第104-105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05-108页 |
·材料 | 第105-107页 |
·方法 | 第107-10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8-131页 |
·引物设计结果 | 第108-109页 |
·PCR通用扩增条件优化结果 | 第109页 |
·DHPLC分析条件优化结果 | 第109页 |
·李斯特氏菌属检测的特异性试验结果 | 第109-110页 |
·李斯特氏菌致病菌种检测的特异性试验结果 | 第110-113页 |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主要致病血清型检测的特异性试验结果 | 第113-115页 |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致病流行株检测的特异性试验结果 | 第115-116页 |
·部分变性条件下李氏菌属六种分类菌种的高通量分种鉴定试验结果 | 第116-129页 |
·灵敏度试验结果 | 第129-130页 |
·精密度试验结果 | 第130-131页 |
·小结 | 第131-133页 |
第五章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MALDI-TOF-MS鉴定分型与溯源技术研究 | 第133-152页 |
·概述 | 第13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33-136页 |
·材料 | 第133-135页 |
·方法 | 第135-1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36-150页 |
·菌株收集结果 | 第136-138页 |
·培养基对细菌质谱检测的影响 | 第138-139页 |
·培养时间对细菌质谱检测的影响 | 第139页 |
·点样方法优化试验结果 | 第139页 |
·野生株鉴定数据库的建立 | 第139-140页 |
·野生株数据库鉴定结果及图谱 | 第140-145页 |
·新旧数据库鉴定结果比较 | 第145-147页 |
·溯源进化树的建立 | 第147-148页 |
·溯源图的建立 | 第148-150页 |
·小结 | 第150-15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52-162页 |
·结论 | 第152-153页 |
·讨论 | 第153-162页 |
·肉制品中常见致病菌PCR-DHPLC高通量同步检测技术的研究必要性及关键点 | 第153-155页 |
·乳制品中常见致病菌PCR-DHPLC高通量同步检测技术的研究必要性及关键点 | 第155-157页 |
·食品中李氏菌种属及血清分型与流行株PCR-DHPLC高通量检测技术的研究必要性及关键点 | 第157-160页 |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MALDI-TOF-MS鉴定分型与溯源技术的研究必要性及关键点 | 第160-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75页 |
致谢 | 第175-17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第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