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隧道下穿建筑物施工技术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引言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1.2.1 研究方法 | 第8-10页 |
1.2.2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2-13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工程概况 | 第13-20页 |
2.1 太延区间总体情况 | 第14-16页 |
2.2 场地环境条件 | 第16-17页 |
2.2.1 道路及交通条件 | 第16页 |
2.2.2 伊美尔整形医院 | 第16-17页 |
2.2.3 地下管线 | 第17页 |
2.3 场地地层条件 | 第17-18页 |
2.4 水文地质情况 | 第18页 |
2.5 隧道与地面建筑的位置关系 | 第18-19页 |
2.6 气候条件 | 第19-20页 |
第三章 隧道开挖数值模拟分析 | 第20-30页 |
3.1 引言 | 第20-21页 |
3.2 模型介绍 | 第21-22页 |
3.3 隧道开挖对建筑物和地表的影响 | 第22-29页 |
3.3.1 数值模拟的施工顺序 | 第22-23页 |
3.3.2 有支护情况下的分步开挖 | 第23-2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隧道爆破数值模拟分析 | 第30-37页 |
4.1 引言 | 第30页 |
4.2 动力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30页 |
4.3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30-31页 |
4.4 阻尼条件的设置 | 第31页 |
4.5 动力荷载的输入 | 第31-33页 |
4.6 隧道爆破对地表的影响 | 第33-36页 |
4.6.1 爆破地表振速分析 | 第33-34页 |
4.6.2 塑性区变化分析 | 第34-35页 |
4.6.3 位移分析 | 第35-3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五章 下穿隧道施工控制技术 | 第37-65页 |
5.1 引言 | 第37页 |
5.2 沉降及爆破控制标准 | 第37页 |
5.3 总体施工方案 | 第37-38页 |
5.4 下穿隧道上方地层加固 | 第38-41页 |
5.4.1 加固技术参数 | 第38-39页 |
5.4.2 施工工艺 | 第39-41页 |
5.5 下穿隧道开挖 | 第41-55页 |
5.5.1 隧道开挖方法 | 第41-42页 |
5.5.2 隧道爆破设计 | 第42-55页 |
5.6 隧道初期支护 | 第55-60页 |
5.6.1 拱架架设 | 第55-56页 |
5.6.2 砂浆锚杆 | 第56-58页 |
5.6.3 钢筋网片 | 第58页 |
5.6.4 喷射混凝土 | 第58-60页 |
5.7 后续沉降的控制措施 | 第60页 |
5.7.1 施工措施 | 第60页 |
5.7.2 施工参数 | 第60页 |
5.8 隧道防水与二次衬砌施工 | 第60-63页 |
5.8.1 防水层铺设 | 第61-62页 |
5.8.2 二次衬砌钢筋施工 | 第62-63页 |
5.8.3 二次衬砌混凝土施工 | 第63页 |
5.8.4 注浆回填 | 第63页 |
5.9 风险控制措施 | 第63-64页 |
5.9.1 控制风险技术措施 | 第63-64页 |
5.9.2 控制风险管理措施 | 第64页 |
5.10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现场监测 | 第65-76页 |
6.1 监测目的 | 第65页 |
6.2 监测项目及测点布置 | 第65-67页 |
6.2.1 周边环境监测 | 第65-66页 |
6.2.2 自身结构受力监测 | 第66-67页 |
6.3 监测结果及分析 | 第67-75页 |
6.3.1 周边环境监测 | 第67-68页 |
6.3.2 自身结构受力监测 | 第68-74页 |
6.3.3 爆破震速监测 | 第74-7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