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10-26页 |
| (一)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 1.“校本教学研究热”背后的“冷”思考 | 第10页 |
| 2.探究时代发展对教学研究范式的影响和变革 | 第10页 |
| 3.“中国化”教学研究范式发展的迫切需要 | 第10-11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理论意义 | 第11页 |
| 2.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 1.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2.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 (四)研究综述 | 第13-23页 |
| 1.关于课堂研究 | 第13-17页 |
| 2.关于教学研究范式 | 第17-22页 |
| 3.对已有研究的评析 | 第22-23页 |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 1.课堂研究 | 第23页 |
| 2.范式 | 第23-24页 |
| (六)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24-26页 |
| 1.研究的重点、难点 | 第24页 |
| 2.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4-26页 |
| 一、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范式的内涵及要素 | 第26-30页 |
| (一)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范式的内涵 | 第26-28页 |
| 1.范式 | 第26-27页 |
| 2.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范式 | 第27-28页 |
| (二)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范式的要素 | 第28-30页 |
| 1.教学研究共同体 | 第28-29页 |
| 2.教学研究的问题 | 第29页 |
| 3.教学研究的方法论 | 第29页 |
| 4.教学研究的研究工具及手段 | 第29-30页 |
| 二、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范式的种类 | 第30-40页 |
| (一)经验——解释取向的课堂教学研究范式 | 第30-37页 |
| 1.研究共同体 | 第31页 |
| 2.方法论 | 第31-32页 |
| 3.研究问题 | 第32-35页 |
| 4.研究工具和手段 | 第35-37页 |
| (二)指标——诊断取向的课堂教学研究范式 | 第37-40页 |
| 1.方法论 | 第37-38页 |
| 2.研究问题 | 第38-39页 |
| 3.研究工具和手段 | 第39-40页 |
| 三、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范式存在的问题 | 第40-54页 |
| (一)研究共同体的问题 | 第40-42页 |
| 1.研究兴趣低下 | 第40-41页 |
| 2.科研能力不足 | 第41-42页 |
| (二)方法论问题 | 第42-48页 |
| 1.价值理念错位 | 第42-43页 |
| 2.目的化的任务取向 | 第43-48页 |
| (三)工具和手段问题 | 第48-52页 |
| 1.工具粗糙,主观性强 | 第48-50页 |
| 2.科学性欠缺 | 第50-52页 |
| (四)管理制度问题 | 第52-54页 |
| 四、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范式的建构 | 第54-64页 |
| (一)以实践性知识的归纳和提升为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的价值追求 | 第54-56页 |
| 1.实践性知识的价值 | 第54-55页 |
| 2.当前课堂教学研究对实践性知识的漠视 | 第55-56页 |
| 3.实践性知识价值的发挥途径 | 第56页 |
| (二)培育优良的学术风气,营造积极的教学研究氛围 | 第56-59页 |
| 1.加快教师关于课堂教学研究思想及态度的转变 | 第56-57页 |
| 2.建立课堂教学研究管理制度 | 第57-58页 |
| 3.建立教学研究成果奖励制度 | 第58页 |
| 4.推进中小学教师与专业理论者相结合 | 第58-59页 |
| (三)加强关于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的技术性培训 | 第59-61页 |
| 1.培养技术骨干 | 第59-60页 |
| 2.重视研究工具和手段的质量 | 第60-61页 |
| (四)制定有效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活动评估体系,加强检测与评估 | 第61-64页 |
| 1.明确课堂教学研究活动的评价标准 | 第61-62页 |
| 2.明确教学研究有效性的评价标准 | 第62页 |
| 3.建立高效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的评估团队 | 第62-64页 |
| 结束语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附录 A:关于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现状的访谈提纲 | 第70-72页 |
| 附录 B:关于中小学教师对课堂教学研究认识与理解的访谈提纲 | 第72-74页 |
| 致谢 | 第74-7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