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8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10-13页 |
一、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更高 | 第10-11页 |
二、教师队伍“女性化”程度和范围扩大 | 第11-12页 |
三、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性别失衡产生了负面影响 | 第12页 |
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性别失衡的相关研究不足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3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3页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一、义务教育 | 第14页 |
二、教师性别失衡 | 第14页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第14-26页 |
一、国内相关研究 | 第14-24页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第24-26页 |
三、研究述评 | 第26页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一、文献法 | 第26页 |
二、调查法 | 第26-28页 |
第二章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性别失衡的负面效应调查 | 第28-42页 |
第一节 S县教师队伍性别结构现状描述 | 第28-32页 |
一、S县教师总体情况描述 | 第28-30页 |
二、S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性别结构描述 | 第30-32页 |
第二节 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 | 第32-36页 |
一、问卷的编制 | 第32-34页 |
二、问卷的确定 | 第34页 |
三、抽样方法与样本数量 | 第34-35页 |
四、信度分析 | 第35-36页 |
五、样本选择与问卷发放 | 第36页 |
第三节 调查结果统计 | 第36-42页 |
一、对学生负面影响的调查结果统计 | 第37-38页 |
二、对教师负面影响的调查结果统计 | 第38-40页 |
三、对学校及教育系统负面影响的调查结果统计 | 第40-42页 |
第三章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性别失衡的负面效应分析 | 第42-53页 |
第一节 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方法描述 | 第42-43页 |
第二节 教师性别失衡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分析 | 第43-48页 |
一、影响学生性格的养成 | 第43-44页 |
二、影响学生性别气质的塑造 | 第44-45页 |
三、影响学生学习榜样的选择 | 第45-46页 |
四、影响学生的性别认知 | 第46-48页 |
第三节 教师性别失衡对教师的负面影响分析 | 第48-51页 |
一、影响教师间的分工与合作 | 第49页 |
二、降低教师群体的生机与活力 | 第49-50页 |
三、减弱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 第50页 |
四、强化教师队伍的“女性化” | 第50-51页 |
第四节 教师性别失衡对学校及教育系统的负面影响分析 | 第51-53页 |
一、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 | 第51-52页 |
二、影响教育资源的全面使用和学校各类活动开展 | 第52页 |
三、影响教育事业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 | 第52-53页 |
第四章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性别失衡的消减对策 | 第53-61页 |
第一节 教师性别失衡的原因追溯 | 第53-56页 |
一、中小学教师的经济收入不足以吸引男性 | 第54页 |
二、师范生性别失衡减少了男教师输出 | 第54-55页 |
三、性别刻板印象给男性从事中小学教育增加阻力 | 第55页 |
四、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造成职业性别隔离 | 第55-56页 |
第二节 教师性别失衡的消减策略 | 第56-61页 |
一、提高教师待遇,吸引男性加入教师队伍 | 第56-57页 |
二、转变传统观念,男性也适合当中小学教师 | 第57页 |
三、改革招聘制度,增大男性从教的可能性 | 第57-58页 |
四、加强在职培训,留住现有男教师 | 第58-59页 |
五、抓好源头,保证男教师供给量 | 第59-60页 |
六、合理安排男教师,避免“单亲班级” | 第60-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附录Ⅰ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性别失衡负面效应调查问卷 | 第67-74页 |
附录Ⅱ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性别失衡负面效应访谈记录表 | 第74-76页 |
附录Ⅲ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课题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