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8-22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10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一) 印象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二) 自我呈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三) 研究综述 | 第18页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一) 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 | 第18-20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四、研究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第一章 社交网络中印象管理态度倾向的实证分析—以微信朋友圈为例 | 第22-42页 |
一、研究假设与问卷量表的编制设计 | 第22-24页 |
(一) 研究假设 | 第22-23页 |
(二) 问卷量表的编制与设计 | 第23-24页 |
二、研究对象及研究工具的选择 | 第24-26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24-25页 |
(二) 研究工具的选择 | 第25-26页 |
三、研究方法的具体实施 | 第26-27页 |
四、研究结果分析 | 第27-42页 |
(一)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27-33页 |
(二) 信度检验 | 第33-34页 |
(三) 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印象管理态度倾向的因子分析 | 第34-38页 |
(四) 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印象管理态度倾向的相关性分析 | 第38-39页 |
(五)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中印象管理态度倾向策略的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第39-40页 |
(六) 实证研究结论分析 | 第40-42页 |
第二章 网络(微信朋友圈)使用过程中大学生自我呈现的原因分析 | 第42-52页 |
一、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的表现形式 | 第42-47页 |
(一) 微信朋友圈头像、昵称、签名以及动态信息的设置 | 第42-46页 |
(二) 朋友圈分享与互动 | 第46-47页 |
二、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的内在动因研究 | 第47-48页 |
三、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所产生的影响分析 | 第48-52页 |
(一) 微信朋友圈中自我呈现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 第49-50页 |
(二) 微信朋友圈中自我呈现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 第50-52页 |
第三章 完善大学生合理使用微信朋友圈的对策建议 | 第52-55页 |
一、从个体层面提高大学生认识自我、形成自我的自主意识 | 第52-53页 |
二、从高校教育层面完善大学生“由表及里的培养” | 第53-54页 |
三、从社会层面认知大学生印象管理态度倾向的正确社会行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