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传播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二)湘西苗族鼓舞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五、论文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一章 湘西苗族鼓舞文化内涵与传播价值 | 第16-26页 |
一、湘西苗族鼓舞文化内涵 | 第17-24页 |
(一)湘西苗族鼓舞文化形成因素 | 第17-19页 |
(二)湘西苗族鼓舞区域分布与类型划分 | 第19-24页 |
二、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播价值 | 第24-26页 |
(一)艺术欣赏价值 | 第24-25页 |
(二)体育健身价值 | 第25页 |
(三)社会精神价值 | 第25页 |
(四)旅游文化价值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湘西苗族鼓舞传播现状与困境 | 第26-39页 |
一、非遗保护为湘西苗族鼓舞传播创造契机 | 第26-30页 |
(一)传统的传承模式与存在问题 | 第27-29页 |
(二)传播意识逐步形成 | 第29-30页 |
(三)政府与社会逐渐重视 | 第30页 |
二、湘西苗族鼓舞传播现状分析 | 第30-36页 |
(一)民间传习式传播 | 第30-31页 |
(二)大众娱乐式传播 | 第31-32页 |
(三)博物馆展览式传播 | 第32页 |
(四)学校教育式传播 | 第32-35页 |
(五)吉首国际鼓文化节传播 | 第35-36页 |
三、湘西苗族鼓舞传播面临的困境 | 第36-39页 |
(一)传播理念落后 | 第37页 |
(二)传播模式单一 | 第37页 |
(三)传播范围狭窄 | 第37-38页 |
(四)传播内容缺乏创新 | 第38页 |
(五)传播渠道陈旧 | 第38-39页 |
第三章 新媒体环境下湘西苗族鼓舞传播策略分析 | 第39-45页 |
一、新媒体传播的特点 | 第39-41页 |
(一)碎片化的传播模式 | 第39-40页 |
(二)多元化的传播渠道 | 第40-41页 |
(三)呈年轻化趋势的受众 | 第41页 |
二、新媒体在湘西苗族鼓舞传播中的优势 | 第41-43页 |
(一)客观真实性保留了湘西苗族鼓舞文化内涵 | 第42页 |
(二)超文本性丰富了湘西苗族鼓舞传播内容 | 第42页 |
(三)海量传输性拓宽了湘西苗族鼓舞传播渠道 | 第42-43页 |
(四)即时交互性实现了湘西苗族鼓舞传播反馈 | 第43页 |
三、新媒体为湘西苗族鼓舞传播提供新思路 | 第43-45页 |
(一)发挥人作为传播主体的能动作用 | 第43页 |
(二)重塑湘西苗族鼓舞的时空认知 | 第43-45页 |
第四章 新媒体环境下湘西苗族鼓舞传播策略分析 | 第45-67页 |
一、以议程设置理论为指导的新媒体传播渠道策略 | 第45-48页 |
(一)有效设置湘西苗族鼓舞议题 | 第45-46页 |
(二)构建立体化的新媒体传播渠道 | 第46-48页 |
二、以文化适应理论为指导的新媒体传播形式策略 | 第48-51页 |
(一)湘西苗族鼓舞传播需适应新的文化发展 | 第48页 |
(二)注重对新媒体流行传播形式的利用 | 第48-51页 |
三、以意见领袖理论为指导的新媒体传播内容策略 | 第51-58页 |
(一)湘西苗族鼓舞新媒体传播中的意见领袖 | 第51-52页 |
(二)内容需自带传播属性 | 第52-53页 |
(三)创意推动湘西苗族鼓舞内容创新 | 第53-58页 |
四、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指导的新媒体传播场景构建策略 | 第58-66页 |
(一)湘西苗族鼓舞新媒体传播中受众的使用与满足 | 第58-59页 |
(二)打造受众可以参与互动的特色空间 | 第59-66页 |
五、湘西苗族鼓舞新媒体传播策略分析总结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