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耗后动车车轮与轨道系统动力学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5页 |
1.1.1 国外动车组的发展 | 第9-11页 |
1.1.2 国内动车组的发展 | 第11-12页 |
1.1.3 高速铁路轮轨系统 | 第12-14页 |
1.1.4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计算理论与方法 | 第18-22页 |
2.1 车辆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 | 第18页 |
2.2 轮轨滚动接触理论 | 第18-20页 |
2.3 相关软件介绍 | 第20-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动车车轮型面数据采集和分析 | 第22-30页 |
3.1 动车车轮型面数据采集及处理 | 第22-24页 |
3.1.1 轮轨型面激光测量仪 | 第22-23页 |
3.1.2 动车车轮型面前处理 | 第23-24页 |
3.2 车轮和钢轨型面分析 | 第24-27页 |
3.2.1 不同磨耗程度的动车车轮型面 | 第24-26页 |
3.2.2 钢轨型面 | 第26-27页 |
3.3 动车车轮与钢轨接触关系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四章 车辆动力学仿真模型与验证 | 第30-38页 |
4.1 模型的建立 | 第30-33页 |
4.1.1 转向架模型 | 第30-32页 |
4.1.2 列车模型 | 第32-33页 |
4.2 线路和激励 | 第33-35页 |
4.3 单车模型与列车模型对比 | 第35-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五章 不同型面轮轨接触动力学性能分析 | 第38-54页 |
5.1 车轮与60kg/m钢轨动力学性能分析 | 第38-45页 |
5.1.1 动车通过曲线动力学性能 | 第38-41页 |
5.1.2 动车运行平稳性 | 第41-45页 |
5.2 车轮与60N钢轨动力学性能分析 | 第45-49页 |
5.2.1 动车通过曲线动力学性能 | 第45-47页 |
5.2.2 动车运行平稳性 | 第47-49页 |
5.3 与两种钢轨匹配的动力学性能对比 | 第49-53页 |
5.3.1 动车通过曲线动力学性能 | 第49-51页 |
5.3.2 动车运行平稳性 | 第51-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六章 动车组动力学性能分析 | 第54-67页 |
6.1 各节车动力学性能分析 | 第54-59页 |
6.1.1 动力学性能评判标准 | 第54-55页 |
6.1.2 多节车车轮磨耗分析 | 第55-57页 |
6.1.3 不同车轮型面下列车动力学性能 | 第57-59页 |
6.2 列车振动传递规律分析 | 第59-66页 |
6.2.1 加速度传感器分布 | 第59页 |
6.2.2 列车振动垂向传递规律 | 第59-63页 |
6.2.3 列车振动纵向分布规律 | 第63-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7-68页 |
1 总结 | 第67页 |
2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