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1-12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 主要创新和研究局限 | 第12-15页 |
1.3.1 主要创新 | 第12-13页 |
1.3.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13-15页 |
2 政府审计绩效管理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5-23页 |
2.1 政府审计绩效管理相关概念 | 第15-17页 |
2.1.1 政府审计 | 第15页 |
2.1.2 政府审计绩效 | 第15-16页 |
2.1.3 政府审计绩效管理 | 第16-17页 |
2.2 政府审计绩效管理理论基础 | 第17-23页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7-19页 |
2.2.2 科学管理理论 | 第19-20页 |
2.2.3 战略管理理论 | 第20-23页 |
3 政府审计绩效管理:评价指标的构建 | 第23-31页 |
3.1 政府审计绩效管理原则 | 第23-24页 |
3.1.1 效率原则 | 第23页 |
3.1.2 均衡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23页 |
3.1.3 系统管理原则 | 第23-24页 |
3.1.4 责任与绩效相均衡原则 | 第24页 |
3.2 政府审计绩效评价的方法:平衡计分卡法 | 第24-27页 |
3.2.1 平衡计分卡法基本原理 | 第24-25页 |
3.2.2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政府审计绩效评价指标需注意的问题 | 第25-26页 |
3.2.3 平衡计分卡法在政府审计绩效指标体系设计中的运用 | 第26-27页 |
3.3 政府审计绩效指标设计的原则:SMART原则 | 第27-29页 |
3.3.1 SMART原则的基本原理 | 第27-28页 |
3.3.2 SMART原则在政府审计绩效指标体系设计中的运用 | 第28-29页 |
3.4 政府审计绩效指标的适应性调整 | 第29-31页 |
4 政府审计绩效管理:案例研究 | 第31-47页 |
4.1 平衡计分卡法在我国政府审计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 第31-36页 |
4.1.1 审计业务成果指标 | 第31-32页 |
4.1.2 审计关注对象服务指标 | 第32-34页 |
4.1.3 审计机关内部管理指标 | 第34-35页 |
4.1.4 审计人员学习与成长指标 | 第35-36页 |
4.2 我国审计机关绩效评价报告研究 | 第36-47页 |
4.2.1 案例一:审计署绩效报告 | 第37-38页 |
4.2.2 案例二:审计署对特派办年度考核情况 | 第38-42页 |
4.2.3 案例分析 | 第42-47页 |
5 完善我国政府审计绩效管理的建议 | 第47-55页 |
5.1 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机制 | 第47-48页 |
5.2 建立审计权威体系 | 第48-50页 |
5.2.1 政府审计权威体系 | 第48-49页 |
5.2.2 政府审计权威的运行和保障 | 第49-50页 |
5.3 强化团队协同 | 第50-51页 |
5.4 激发个体进取精神 | 第51-52页 |
5.4.1 将个体绩效置于政府审计绩效体系中 | 第51页 |
5.4.2 营造环境,促使审计人员自我价值实现与政府审计绩效提升相统一 | 第51-52页 |
5.5 试行政府审计项目经理制 | 第52-55页 |
5.5.1 恰当选定审计项目经理 | 第52页 |
5.5.2 明确审计项目经理的职责 | 第52-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后记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