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儿童心理学论文

小学生同伴交往动机、父母教养方式和同伴关系的关系研究

中文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中文文摘第5-10页
绪论第10-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6页
    1.1 交往动机第12-19页
        1.1.1 交往动机的定义第12-13页
        1.1.2 交往动机的相关研究第13-17页
            1.1.2.1 隐形交往动机和显性交往动机第13页
            1.1.2.2 交往动机国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1.1.2.3 交往动机国内研究现状第15-17页
        1.1.3 交往动机的测量第17-19页
            1.1.3.1 交往动机的维度第17-18页
            1.1.3.2 交往动机的测量方法第18-19页
    1.2 同伴关系第19-20页
        1.2.1 同伴关系的概述第19页
        1.2.2 同伴关系的测量第19-20页
    1.3 父母教养方式第20-23页
        1.3.1 父母教养方式的概述第20-22页
        1.3.2 父母教养方式的测量第22-23页
    1.4 交往动机、同伴关系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第23-26页
        1.4.1 交往动机与同伴关系的关系研究第23-24页
        1.4.2 交往动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第24页
        1.4.3 父母教养方式与同伴关系的关系研究第24-26页
第二章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6-32页
    2.1 当前研究的不足第26-27页
        2.1.1 缺乏有效的测量工具第26页
        2.1.2 缺乏对小学生交往动机的关系研究第26-27页
    2.2 研究目的、假设及设计第27-31页
        2.2.1 研究目的第27页
        2.2.2 研究假设第27-30页
        2.2.3 研究设计第30-31页
    2.3 研究意义第31-32页
        2.3.1 理论意义第31页
        2.3.2 现实意义第31-32页
第三章 小学生同伴交往动机量表的编制第32-42页
    3.1 研究目的第32页
    3.2 研究方法第32-34页
        3.2.1 编制初测问卷第32-33页
        3.2.2 初测对象第33-34页
        3.2.3 初测程序第34页
    3.3 研究结果第34-39页
        3.3.1 项目分析第34-35页
        3.3.2 探索性因素分析第35-37页
        3.3.3 信度分析第37页
        3.3.4 效度分析第37-39页
    3.4 讨论与小结第39-42页
第四章 交往动机、同伴关系、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分析及三者间的关系研究第42-66页
    4.1 研究目的第42页
    4.2 研究方法第42-43页
        4.2.1 研究对象第42页
        4.2.2 研究工具第42-43页
        4.2.3 统计方法第43页
    4.3 研究结果第43-56页
        4.3.1 交往动机、同伴关系、父母教养方式描述性统计分析第43-44页
        4.3.2 交往动机、同伴关系、父母教养方式人口学变量差异检验第44-48页
        4.3.3 交往动机、同伴关系、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第48-56页
    4.4 讨论第56-66页
        4.4.1 交往动机、同伴关系、父母教养方式整体状况讨论第56页
        4.4.2 交往动机、同伴关系、父母教养方式人口学变量讨论第56-60页
        4.4.3 交往动机、同伴关系、父母教养方式关系讨论第60-66页
第五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66-68页
第六章 研究结论第68-70页
附录1第70-72页
附录2第72-74页
附录3第74-76页
附录4第76-80页
参考文献第80-92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92-94页
致谢第94-96页
个人简历第96-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生心理压力、A型人格、心理资本与心理压力反应的关系研究
下一篇:特稿:学而思真的疯狂吗?--一个学而思老师眼中所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