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车辆转向架构架疲劳寿命及损伤容限评价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焊接结构疲劳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车辆构架疲劳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疲劳强度评价理论及方法 | 第16-33页 |
2.1 抗疲劳设计方法 | 第16-18页 |
2.1.1 无限寿命设计 | 第16-17页 |
2.1.2 安全寿命设计 | 第17页 |
2.1.3 损伤容限设计 | 第17-18页 |
2.2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 第18-21页 |
2.2.1 Palmgren-Miner理论 | 第18-19页 |
2.2.2 Manson理论 | 第19-20页 |
2.2.3 Corten-Dolan理论 | 第20-21页 |
2.3 焊接结构疲劳强度评定方法 | 第21-32页 |
2.3.1 名义应力法 | 第22-24页 |
2.3.2 热点应力法 | 第24-26页 |
2.3.3 缺口应力法 | 第26页 |
2.3.4 主S-N曲线法 | 第26-29页 |
2.3.5 断裂力学法 | 第29-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焊接构架材料试验 | 第33-51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33-34页 |
3.2 试验设备与测试方法 | 第34-37页 |
3.2.1 试验设备 | 第34页 |
3.2.2 基本力学性能试验 | 第34-35页 |
3.2.3 疲劳试验 | 第35-37页 |
3.3 基本力学性能 | 第37-40页 |
3.3.1 金相组织 | 第37-39页 |
3.3.2 硬度分布 | 第39页 |
3.3.3 拉伸性能 | 第39-40页 |
3.4 疲劳性能 | 第40-50页 |
3.4.1 低周疲劳行为 | 第40-43页 |
3.4.2 高周疲劳行为 | 第43-44页 |
3.4.3 裂纹扩展速率及门槛值 | 第44-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焊接构架强度评估 | 第51-65页 |
4.1 焊接构架计算模型 | 第51-55页 |
4.1.1 构架基本结构 | 第51-52页 |
4.1.2 构架网格模型 | 第52-53页 |
4.1.3 边界条件约束 | 第53-55页 |
4.2 焊接构架强度评估 | 第55-64页 |
4.2.1 载荷工况 | 第55-56页 |
4.2.2 静强度评定准则 | 第56页 |
4.2.3 构架静强度评定结果 | 第56-61页 |
4.2.4 疲劳强度评定准则 | 第61-62页 |
4.2.5 构架疲劳强度评定结果 | 第62-6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临界安全部位寿命评估 | 第65-77页 |
5.1 焊接接头未熔合缺陷寿命评估 | 第65-70页 |
5.1.1 缺陷规则化 | 第65-66页 |
5.1.2 计算应力强度因子 | 第66-67页 |
5.1.3 未熔合缺陷植入 | 第67-69页 |
5.1.4 未熔合缺陷强度评估 | 第69-70页 |
5.2 制动盘吊臂寿命评估 | 第70-76页 |
5.2.1 裂纹缺陷植入方法 | 第71-73页 |
5.2.2 基于疲劳累积损伤的寿命评估 | 第73页 |
5.2.3 基于损伤容限法的寿命评估 | 第73-7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结论 | 第77-78页 |
6.2 展望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