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酸雨环境概述 | 第12-15页 |
1.2.1 酸雨的定义 | 第12页 |
1.2.2 酸雨环境现状及成因 | 第12-13页 |
1.2.3 酸雨形成机理 | 第13页 |
1.2.4 酸雨对结构的腐蚀机理 | 第13-15页 |
1.3 关于钢管混凝土墩柱性能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1 关于钢管混凝土墩柱抗震性能的研究 | 第15-16页 |
1.3.2 关于钢管混凝土墩柱在腐蚀环境下性能的研究 | 第16-17页 |
1.4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7页 |
1.5 研究主要内容及目标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劣化指标及抗震方法理论分析 | 第19-31页 |
2.1 酸雨腐蚀后材料的力学性能劣化指标 | 第19-23页 |
2.1.1 酸雨对钢材的腐蚀损伤因素 | 第19-20页 |
2.1.2 酸雨腐蚀下钢材的劣化模型 | 第20-22页 |
2.1.3 酸雨腐蚀下混凝土的劣化性能参数 | 第22-23页 |
2.2 Pushover分析概述 | 第23-24页 |
2.3 动力分析概述 | 第24-27页 |
2.3.1 结构地震振动方程 | 第24-25页 |
2.3.2 结构动力特性 | 第25-26页 |
2.3.3 动力分析方法概述 | 第26-27页 |
2.4 以设计反应谱为目标的地震加速度时程拟合 | 第27-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有限元模型合理性验证 | 第31-40页 |
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1-34页 |
3.1.1 OpenSees简介 | 第31页 |
3.1.2 纤维模型及构件单元模型 | 第31页 |
3.1.3 材料本构模型的选取 | 第31-34页 |
3.2 腐蚀模型的选取 | 第34-35页 |
3.3 数值模拟验证 | 第35-38页 |
3.3.1 试验概况 | 第35-36页 |
3.3.2 模型建立 | 第36页 |
3.3.3 材料定义 | 第36-37页 |
3.3.4 纤维单元的划分 | 第37-38页 |
3.3.5 边界条件及算法 | 第38页 |
3.4 模拟试验结果验证 | 第38-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酸雨腐蚀下钢管混凝土桥墩滞回性能研究 | 第40-61页 |
4.1 引言 | 第40页 |
4.2 工程简介 | 第40页 |
4.3 设计参数确定 | 第40-41页 |
4.4 Pushover分析 | 第41-42页 |
4.5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42-61页 |
4.5.1 滞回曲线 | 第42-47页 |
4.5.2 骨架曲线 | 第47-51页 |
4.5.3 刚度退化曲线 | 第51-55页 |
4.5.4 累积滞回耗能曲线 | 第55-61页 |
第五章 动力时程分析 | 第61-79页 |
5.1 桥墩动力计算模型 | 第61-62页 |
5.1.1 动力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61页 |
5.1.2 主要技术与分析标准 | 第61-62页 |
5.2 基于设计反应谱的人工地震加速度拟合 | 第62-68页 |
5.2.1 概述 | 第62页 |
5.2.2 设计地震动的选取 | 第62-65页 |
5.2.3 E1及E2地震作用下拟合人工地震波 | 第65-68页 |
5.3 位移时程响应 | 第68-69页 |
5.4 腐蚀率参数影响分析 | 第69-77页 |
5.4.1 位移时程曲线对比 | 第70-73页 |
5.4.2 弯矩-曲率曲线对比 | 第73-7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6.1 结论 | 第79-80页 |
6.2 展望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附录 A | 第87-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