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施工论文--施工方法论文

地铁区间隧道穿越富水断层带防排水对策及支护结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7页
        1.3.1 隧道的防排水设计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2 隧道防排水的分类第13-14页
        1.3.3 隧道防水措施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4 隧道衬砌水压力计算研究现状第15-17页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7-19页
        1.4.1 主要内容第17页
        1.4.2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4.3 技术路线第18-19页
第2章 地下水渗流及流固耦合理论第19-24页
    2.1 地下水渗流基本理论第19页
        2.1.1 达西定律第19页
    2.2 裂隙岩体渗流基本理论第19-21页
        2.2.1 等效连续介质模型第19-20页
        2.2.2 离散岩体介质模型第20-21页
    2.3 流固耦合理论第21-23页
        2.3.1 FLAC3D流固耦合原理第21-22页
        2.3.2 流固耦合计算模式第22-23页
    2.4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3章 隧道穿越富水断层带渗流场及衬砌外水压力解析第24-33页
    3.1 建立假定与建模第24-25页
    3.2 排水量与注浆加固圈关系理论推导第25-31页
        3.2.1 隧道开挖后渗流理论推导第25-28页
        3.2.2 隧道涌水量与注浆加固圈的关系分析第28-29页
        3.2.3 衬砌外水压力与注浆加固圈的关系分析第29-30页
        3.2.4 衬砌外水压力与隧道排水量的关系分析第30-31页
    3.3 注浆加固圈参数定量分析第31-32页
        3.3.1 注浆加固圈渗透系数合理值的确定第31-32页
    3.4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4章 穿越富水断层带区间隧道施工阶段数值模拟分析第33-54页
    4.1 引言第33-34页
    4.2 研究对象及依托的工程概况第34-40页
        4.2.1 工程概况第34-36页
        4.2.2 工程区域地质第36-37页
        4.2.3 水文地质条件第37页
        4.2.4 周边环境条件第37-38页
        4.2.5 隧道设计情况第38页
        4.2.6 隧道施工情况第38-40页
    4.3 施工阶段渗流场研究及初期支护安全性分析第40-53页
        4.3.1 计算模型建立第40-41页
        4.3.2 计算参数及计算工况设计第41-42页
        4.3.3 流固耦合分析方法的选择第42-43页
        4.3.4 初始应力场与渗流场求解第43-45页
        4.3.5 隧道开挖阶段应力场与位移场变化第45-46页
        4.3.6 注浆加固圈渗透系数对初期支护的影响分析第46-50页
        4.3.7 注浆加固圈厚度对初期支护受力的影响分析第50-53页
    4.4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5章 穿越富水断层带区间隧道抗水压衬砌安全性分析第54-72页
    5.0 引言第54页
    5.1 设计概况第54-55页
    5.2 计算荷载及计算参数第55页
    5.3 计算方法的选取第55页
    5.4 不同水压下二次衬砌安全性分析第55-60页
        5.4.1 二次衬砌结构数值模拟结果汇总第56-60页
    5.5 衬砌典型部位内力分析第60-68页
        5.5.1 轴力随外水压力增加的变化情况第61-62页
        5.5.2 弯矩随外水压力增加的变化情况第62页
        5.5.3 安全系数随外水压力增加的变化情况第62-64页
        5.5.4 水头从隧道底部上升至隧道顶部衬砌内力响应分析第64-68页
    5.6 厦门翁马区间隧道穿越富水断层带现场测试研究第68-71页
        5.6.1 实验目的第68-69页
        5.6.2 理论分析第69页
        5.6.3 测试项目及测试断面第69页
        5.6.4 现场仪器的安装与测试第69-70页
        5.6.5 断面水压监测第70-71页
    5.7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结论与展望第72-74页
    主要结论第72-73页
    研究展望第73-74页
致谢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第79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9页
    参与的科研项目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酸雨环境下钢管混凝土桥墩抗震性能研究
下一篇:基于BIM的扩大基础重力式锚碇参数化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