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近代、现代语法论文

现代汉语动结式的致使义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引言第9-12页
   ·研究对象和范围第9-11页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第11页
   ·语料来源第11-12页
第二章 以往研究回顾第12-19页
   ·动结式的句法语义研究第12-16页
     ·动结式的核心研究第13-14页
     ·动结式的配价研究第14-15页
     ·动结式的语义指向研究第15-16页
   ·动结式的致使义研究第16-19页
     ·致使范畴第16-17页
     ·动结式的致使义第17-19页
第三章 动结式的致使结构分析第19-32页
   ·致使者类型及其特点第20-22页
   ·被使者类型及其特点第22-24页
   ·致使者和被使者的关系第24-26页
   ·致使力和致使结果第26-32页
     ·致使力第26-28页
     ·致使结果第28-30页
     ·致使程度第30-32页
第四章 动结式的自动和使动第32-47页
   ·前人研究回顾及其初步分析第33-36页
     ·汉语的自动和使动第33-35页
     ·致使和使动第35页
     ·语料分类及研究范围第35-36页
   ·动结式"自动——使动"的外部结构第36-39页
     ·名词性成分的出现第36-38页
     ·主宾换位第38-39页
   ·动结式"自动——使动"的内部结构第39-43页
     ·自动动结式的内部结构第40-41页
     ·使动动结式的内部结构第41-43页
   ·自动和使动的致使情景第43-46页
     ·自动第43页
     ·使动第43-44页
     ·使动第44-46页
   ·产生歧义的可能性第46-47页
第五章 动结式的致使歧义分析第47-56页
   ·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条件第48-52页
     ·致使结构的内部原因第48-50页
     ·致使结构的外部因素第50-52页
   ·歧义类型的可接受性分析第52-56页
     ·自动式的可接受性第52-54页
     ·使动_2的可接受性第54-56页
第六章 汉语动结式和韩语相关句式的比较第56-64页
   ·韩语的致使类型第56-60页
     ·使动动词第57-58页
     ·长型使动句第58-59页
     ·汉语和韩语的致使框架第59-60页
   ·汉语动结式和韩语因果句第60-64页
     ·因果和致使第61-62页
     ·歧义现象对照第62-64页
第七章 结语第64-66页
注释第66-70页
参考文献第70-74页
后记第74-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国家整合中的语言规范:理由、限度与革新--现代中国的语言规范实践
下一篇:汉语“比”字句与韩语相关句式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