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ST企业财务舞弊动因与手段研究--以A公司为例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5-16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6-18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三、技术路线图 | 第18页 |
第四节 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财务舞弊的动因、手段与后果 | 第19-27页 |
第一节 财务舞弊的概念、特征 | 第19-20页 |
一、财务舞弊的概念 | 第19页 |
二、财务舞弊的特征 | 第19-20页 |
第二节 财务舞弊的动因分析 | 第20-22页 |
一、冰山理论 | 第20-21页 |
二、三角理论 | 第21页 |
三、GONE理论 | 第21-22页 |
四、风险因子理论 | 第22页 |
第三节 财务舞弊的主要手段分析 | 第22-25页 |
一、调增收入 | 第23-24页 |
二、调减费用 | 第24页 |
三、调增资产 | 第24-25页 |
第四节 财务舞弊的后果分析 | 第25-27页 |
一、财务舞弊对公司的影响 | 第25-26页 |
二、财务舞弊对会计行业的影响 | 第26页 |
三、财务舞弊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 第26-27页 |
第三章 ST企业财务舞弊概述 | 第27-36页 |
第一节 ST概念 | 第27页 |
第二节 ST企业面临的风险 | 第27-29页 |
一、市场风险 | 第27-28页 |
二、流动性风险 | 第28-29页 |
三、退市风险 | 第29页 |
第三节 ST企业摘帽条件 | 第29-30页 |
第四节 ST企业财务舞弊特点分析 | 第30-36页 |
一、ST企业财务舞弊动因特点 | 第30-33页 |
二、ST企业财务舞弊手法特点 | 第33-34页 |
三、ST企业财务舞弊影响特点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案例分析——以A公司为例 | 第36-51页 |
第一节 案例概括 | 第36-37页 |
一、公司简介 | 第36页 |
二、A公司财务舞弊案件介绍 | 第36-37页 |
第二节 A公司财务舞弊动因分析 | 第37-41页 |
一、贪婪因子 | 第37-38页 |
二、机会因子 | 第38页 |
三、需要因子 | 第38-39页 |
四、暴露因子 | 第39-41页 |
第三节 A公司财务舞弊手段分析 | 第41-49页 |
一、利用多种方式虚增收入 | 第45-47页 |
二、虚增利润 | 第47-48页 |
三、存货数据虚假记载 | 第48-49页 |
第四节 A公司财务舞弊后果分析 | 第49-51页 |
一、对A公司的影响 | 第49-50页 |
二、对会计行业的影响 | 第50页 |
三、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 第50-51页 |
第五章 ST企业财务舞弊治理对策 | 第51-60页 |
第一节 公司内部管理方面的对策建议 | 第51-52页 |
一、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内控流程建设 | 第51-52页 |
二、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 | 第52页 |
第二节 信息披露及证券监督管理方面的建议 | 第52-54页 |
一、强化因信息披露违规而退市的专项机制 | 第52-53页 |
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的细节要求及日常监管 | 第53页 |
三、提高信息违规披露成本,从严从重处罚 | 第53-54页 |
第三节 会计师事务所和社会监督方面的建议 | 第54-60页 |
一、提升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预防串通合谋 | 第55-56页 |
二、鼓励和保障社会监督,强化社会对公司的监管 | 第56页 |
三、加强高管执业监管,建立公司和高管声誉机制 | 第56-57页 |
四、加强注册会计师和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 | 第57-60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第60-62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60页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