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1.2 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1.2.1 德育 | 第10-11页 |
1.2.2 德育课程 | 第11-12页 |
1.2.3 课程开发 | 第12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1 关于高校德育课程的文献研究 | 第12-13页 |
1.3.2 关于高职院校德育课程的文献研究 | 第13-16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5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5.2 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2章 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德育课程特点 | 第18-22页 |
2.1 高校德育课程目标 | 第18-19页 |
2.2 高校德育课程内容 | 第19-20页 |
2.3 高校德育课程功能 | 第20-21页 |
2.4 高校德育课程实施 | 第21-22页 |
第3章 高职院校承接传统高校德育课程开发的差异性 | 第22-27页 |
3.1 起源不同、使命责任各异 | 第22-24页 |
3.1.1 起源不同 | 第22-23页 |
3.1.2 使命责任各异 | 第23-24页 |
3.2 内容结构不同、培养方式各异 | 第24-27页 |
3.2.1 德育课程内容结构不同 | 第24-26页 |
3.2.2 德育培养方式各异 | 第26-27页 |
第4章 高职院校德育课程的特点 | 第27-35页 |
4.1 高职院校德育课程目标 | 第27-29页 |
4.1.1 一般意义的课程目标 | 第27-28页 |
4.1.2 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目标 | 第28-29页 |
4.2 高职院校德育课程内容 | 第29-31页 |
4.2.1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 | 第29页 |
4.2.2 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导向 | 第29-30页 |
4.2.3 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 | 第30-31页 |
4.3 高职院校德育课程功能 | 第31-33页 |
4.3.1 德育课程的导向功能 | 第31-32页 |
4.3.2 德育课程的培养功能 | 第32-33页 |
4.4 高职院校德育课程实施 | 第33-35页 |
4.4.1 注重德育实践 | 第33页 |
4.4.2 注重德育体验 | 第33-35页 |
第5章 高职院校德育课程目标的开发 | 第35-41页 |
5.1 高职院校德育课程目标的取向 | 第35-36页 |
5.1.1 融合职业性的目标取向 | 第35-36页 |
5.1.2 注重德育实践的目标取向 | 第36页 |
5.2 高职院校德育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 第36-38页 |
5.2.1 高职院校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 | 第36-37页 |
5.2.2 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 第37-38页 |
5.2.3 高职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 | 第38页 |
5.3 高职院校德育课程目标设计 | 第38-41页 |
5.3.1 德育实践知识与德育智慧兼顾 | 第39-40页 |
5.3.2 德育实践反思与职业道德素质发展共融 | 第40-41页 |
第6章 高职院校德育课程内容的开发 | 第41-49页 |
6.1 高职院校德育课程内容的取向 | 第41-42页 |
6.1.1 促进能力提升的知识观 | 第41-42页 |
6.1.2 促进德育发展的实践观 | 第42页 |
6.1.3 促进职业化的发展观 | 第42页 |
6.2 高职院校德育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 | 第42-44页 |
6.2.1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 | 第43页 |
6.2.2 面向职场生活 | 第43-44页 |
6.2.3 与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特点相适应 | 第44页 |
6.3 高职院校德育课程内容的组织 | 第44-49页 |
6.3.1 调整课程导向,以职业生涯规划发展为载体 | 第45-46页 |
6.3.2 改革课程内容,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 | 第46-47页 |
6.3.3 优化课程结构,增加德育实践课程 | 第47-49页 |
第7章 高职院校德育课程开发的实施 | 第49-57页 |
7.1 高职院校德育课程实施的组织形式 | 第49-50页 |
7.1.1 实施多样化的德育途径,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 第49-50页 |
7.1.2 引导有效的德育实践,营造开放的实践氛围 | 第50页 |
7.2 高职院校德育课程实施模式 | 第50-54页 |
7.2.1 德育体验模式 | 第50-52页 |
7.2.2 行动德育模式 | 第52-53页 |
7.2.3 校企合作德育模式 | 第53-54页 |
7.3 德育课程实施途径 | 第54-57页 |
7.3.1 加强职业指导 | 第55页 |
7.3.2 提倡工学结合的德育实践 | 第55-56页 |
7.3.3 与企业文化融合 | 第56-57页 |
第8章 高职院校德育课程开发的评价 | 第57-65页 |
8.1 高职院校德育课程评价的取向 | 第57-59页 |
8.1.1 就业能力发展的德育课程评价取向 | 第57-58页 |
8.1.2 人本性的德育课程评价取向 | 第58-59页 |
8.1.3 发展性的德育课程评价取向 | 第59页 |
8.2 高职院校德育课程评价过程 | 第59-65页 |
8.2.1 德育课程目标评价 | 第60-61页 |
8.2.2 德育课程内容评价 | 第61页 |
8.2.3 德育课程实施效果评价 | 第61-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