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 一、 研究问题的界定 | 第12-13页 |
| 二、 国外企业经营业绩考核 | 第13-15页 |
| 三、 我国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 | 第15-17页 |
| 四、 国内外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模式评述 | 第17-19页 |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21页 |
| 一、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业绩考核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 第21-29页 |
| 第一节 业绩考核的相关理论 | 第21-26页 |
| 一、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1-24页 |
| 二、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 第24-26页 |
| 第二节 业绩考核的方法 | 第26-29页 |
| 一、 经济增加值 EVA 考核法 | 第26-27页 |
| 二、 平衡计分卡 BSC 考核法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现行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 | 第29-43页 |
| 第一节 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现状 | 第29-31页 |
| 第二节 上海市市属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现状 | 第31-36页 |
| 一、 2003 年出台《上海市国资营运机构产权代表业绩考核暂行办法》 | 第31-32页 |
| 二、 2008 年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 第32页 |
| 三、 2012 年出台《出资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评价办法》 | 第32-36页 |
| 第三节 浦东新区区属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现状 | 第36-43页 |
| 一、 浦东新区区属国有企业和五大集团概况 | 第36-37页 |
| 二、 经营业绩考核的对象 | 第37-38页 |
| 三、 经营业绩考核指标 | 第38-41页 |
| 四、 经营业绩考核程序 | 第41-42页 |
| 五、 经营业绩考核结果 | 第42-43页 |
| 第四章 浦东新区五大集团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存在的问题 | 第43-50页 |
| 第一节 经营业绩考核中体制机制缺陷引起的基础性问题 | 第43-46页 |
| 一、 经营业绩目标无从设定,责任归属难以厘清 | 第43-44页 |
| 二、 治理体系尚未健全,经营管理沿用行政管理方式 | 第44-45页 |
| 三、 企业投资层级过多,投资项目难以评价 | 第45-46页 |
| 第三节 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不完善导致的技术型问题 | 第46-50页 |
| 一、 无法客观反映企业价值创造能力 | 第46页 |
| 二、 未能区分经营管理者的工作努力程度 | 第46-47页 |
| 三、 企业长期效益容易遭到忽视 | 第47页 |
| 四、 缺乏行业内横向比较 | 第47-48页 |
| 五、 会计信息整体质量低下 | 第48-50页 |
| 第五章 完善浦东新区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评价体系的建议 | 第50-60页 |
| 第一节 基础性措施 | 第50-52页 |
| 一、 政策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的分离 | 第50-51页 |
| 二、 公司法人治理体系的建立 | 第51页 |
| 三、 企业层级压缩和内部机构设置调整 | 第51-52页 |
| 第二节 技术型措施 | 第52-60页 |
| 一、 构建科学的会计信息系统 | 第52-54页 |
| 二、 采用 EVA 评价体系 | 第54-57页 |
| 三、 建立差异分析模型 | 第57-59页 |
| 四、 适当时机引入平衡记分卡 | 第59-60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继续探讨的问题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