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图目录 | 第10-11页 |
表目录 | 第11-13页 |
1 绪论 | 第13-17页 |
1.1 现实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4-17页 |
2 以往研究回顾 | 第17-49页 |
2.1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的研究 | 第17-37页 |
2.1.1 研究的历史沿革 | 第17-20页 |
2.1.2 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企业战略与组织绩效 | 第20-37页 |
2.2 关于组织能力的研究 | 第37-45页 |
2.2.1 组织能力理论产生及发展 | 第37-39页 |
2.2.2 动态能力起源及发展 | 第39-44页 |
2.2.3 动态能力与组织绩效 | 第44-45页 |
2.3 关于组织绩效的研究 | 第45-46页 |
2.4 以往研究总结 | 第46-49页 |
2.4.1 以往研究取得的进展 | 第46页 |
2.4.2 以往研究的不足和评价 | 第46-49页 |
3 研究的整体构思与设计 | 第49-53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49页 |
3.2 研究构思 | 第49-50页 |
3.3 研究假设 | 第50-51页 |
3.4 研究方法 | 第51-53页 |
4 访谈研究 | 第53-61页 |
4.1 访谈情况介绍 | 第53页 |
4.1.1 访谈目的 | 第53页 |
4.1.2 访谈设计 | 第53页 |
4.2 访谈取样 | 第53-54页 |
4.3 访谈过程 | 第54页 |
4.4 访谈结果与总结 | 第54-61页 |
4.4.1 企业竞争战略分类维度及验证 | 第54-56页 |
4.4.2 动态能力概念及结构维度验证 | 第56-58页 |
4.4.3 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与组织动态能力作用关系 | 第58-61页 |
5 问卷研究 | 第61-95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61页 |
5.2 问卷量表设计 | 第61-63页 |
5.2.1 问卷量表来源 | 第61-63页 |
5.3 研究程序 | 第63-65页 |
5.3.1 数据收集方法 | 第63页 |
5.3.2 数据收集情况 | 第63-65页 |
5.4 问卷统计分析 | 第65-93页 |
5.4.1 信度、效度及验证因素分析 | 第65-72页 |
5.4.2 相关性分析 | 第72页 |
5.4.3 因素维度的方差分析 | 第72-81页 |
5.4.4 因素维度的回归分析 | 第81-87页 |
5.4.5 中介效应的回归分析 | 第87-91页 |
5.4.6 缓冲效应的回归分析 | 第91-93页 |
5.5 问卷研究小结 | 第93-95页 |
6 本研究结果的讨论与结论 | 第95-105页 |
6.1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果 | 第95-98页 |
6.1.1 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对动态能力与组织绩效作用机制 | 第95-96页 |
6.1.2 动态能力构成维度及水平差异 | 第96-97页 |
6.1.3 动态能力中介作用及其对组织绩效作用机制 | 第97-98页 |
6.1.4 企业战略的调节缓冲作用 | 第98页 |
6.2 本研究模型验证 | 第98-100页 |
6.2.1 验证后模型 | 第98-100页 |
6.3 本研究的理论进展与实践意义 | 第100-101页 |
6.4 本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研究展望 | 第101-102页 |
6.5 本研究的结论 | 第102-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7页 |
附录1 | 第117-119页 |
附录2 | 第119-121页 |
附录3 | 第121-125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