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来源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5-16页 |
1.3 本研究的取向 | 第16页 |
1.4 研究路径与方法 | 第16-17页 |
2 “计划”重构教师教育项目旨在培养高质量教师 | 第17-23页 |
2.1 “计划”的产生背景是重构教师教育项目的内在诉求 | 第17-19页 |
2.2 “计划”的产生目的是为回应重构教师教育的诉求 | 第19-20页 |
2.3 “计划”重构教师教育是为培养高质量的教师 | 第20-21页 |
2.4 反思能力作为高质量教师的特征之一是“计划”隐含的主题 | 第21页 |
2.5 《新时代教师》和《重塑》是研究“计划”隐含主题的重要文本 | 第21-23页 |
3 “计划”蕴含培养教师反思能力的思想 | 第23-35页 |
3.1 教师反思能力的结构要素 | 第23-27页 |
3.1.1 现行的教师反思能力结构要素 | 第23-26页 |
3.1.2 教师反思能力结构要素重构 | 第26-27页 |
3.2 “计划”涉及培养教师多种能力 | 第27-31页 |
3.2.1 基本能力及其要素 | 第28-29页 |
3.2.2 专业能力及其要素 | 第29页 |
3.2.3 核心能力及其要素 | 第29-31页 |
3.3 多种能力中的要素部分对应教师反思能力要素 | 第31-35页 |
3.3.1 基本能力中的要素部分对应教师反思能力要素 | 第31-32页 |
3.3.2 专业能力中的要素部分对应教师反思能力要素 | 第32页 |
3.3.3 核心能力中的要素部分对应教师反思能力要素 | 第32-35页 |
4 “计划”呈现出两种不同指向的反思能力培养路径 | 第35-53页 |
4.1 对教师反思能力培养路径的基本认识 | 第35-36页 |
4.2 基于职前培养和入职指导的外控路径 | 第36-49页 |
4.2.1 职前培养 | 第36-45页 |
4.2.2 入职指导 | 第45-49页 |
4.3 基于主体实践—反思取向的内控路径 | 第49-52页 |
4.3.1 自我反思,提升反思能力 | 第49-51页 |
4.3.2 与他人交流,提升反思能力 | 第51-52页 |
4.4 两条路径相互交叉、互为补充 | 第52-53页 |
5 “计划”中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策略构想 | 第53-60页 |
5.1 运用研究探索活动促进反思能力发展 | 第53-57页 |
5.1.1 案例研究 | 第54-55页 |
5.1.2 行动研究 | 第55-56页 |
5.1.3 档案袋研究 | 第56-57页 |
5.2 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反思能力发展 | 第57-58页 |
5.2.1 技术成为联系学习共同体的纽带 | 第57-58页 |
5.2.2 学习共同体为教师反思能力的提升提供专业支持 | 第58页 |
5.3 营造探究、合作的文化氛围促进反思能力发展 | 第58-60页 |
5.3.1 探究文化 | 第58-59页 |
5.3.2 合作文化 | 第59-60页 |
6 “计划”中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实施成效分析 | 第60-70页 |
6.1 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成功经验 | 第60-66页 |
6.1.1 合作的环境是反思能力发展的外部条件 | 第60-62页 |
6.1.2 合理设置的教师教育类课程是反思能力发展的基础 | 第62页 |
6.1.3 多样化的培养活动是反思能力发展的保障 | 第62-63页 |
6.1.4 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反思能力的发展的有利因素 | 第63-65页 |
6.1.5 教师教育政策是反思能力发展的动力 | 第65-66页 |
6.2 教师反思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66-70页 |
6.2.1 教师之间观念分歧与冲突 | 第66-67页 |
6.2.2 专业培养和指导人员不足 | 第67-68页 |
6.2.3 时间和资金限制 | 第68页 |
6.2.4 学校、州和联邦政策影响 | 第68-70页 |
7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