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

高校贫困生伦理关怀探析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引言第12-16页
    (一) 选题依据及意义第12-13页
        1. 选题依据第12页
        2. 选题意义第12-13页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 国内研究现状第13页
        2.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三) 研究框架和方法第14-16页
        1. 研究框架第14页
        2. 研究方法第14-16页
一、 高校贫困生及其伦理关怀的意义第16-23页
    (一) 高校贫困生及其特点第16-17页
        1. 高校贫困生的界定第16页
        2. 高校贫困生的特点第16-17页
    (二) 高校贫困生的现状及形成因素第17-19页
        1. 高校贫困生的现状第17-18页
        2. 高校贫困生形成因素第18-19页
    (三) 高校贫困生伦理关怀及其意义第19-23页
        1. 伦理关怀的概念界定第19-20页
        2. 高校贫困生伦理关怀的涵义第20页
        3. 高校贫困生伦理关怀的意义第20-23页
二、 高校贫困生伦理关怀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第23-28页
    (一) 高校贫困生伦理关怀存在的问题第23-24页
        1. 价值取向第23页
        2. 感恩意识第23-24页
        3. 诚信意识第24页
    (二) 高校贫困生伦理关怀问题产生原因第24-28页
        1. 政府资源分配的不均衡第24-25页
        2. 社会各阶层发展的不平衡第25页
        3. 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第25-26页
        4. 贫困生自身的精神贫困第26-28页
三、 高校贫困生伦理关怀的内容、原则和价值目标第28-34页
    (一) 高校贫困生伦理关怀的内容第28-29页
        1. 物质关怀第28页
        2. 精神关怀第28-29页
        3. 心理关怀第29页
        4. 道德关怀第29页
    (二) 高校贫困生伦理关怀的原则第29-32页
        1. 以人为本原则第30页
        2. 仁爱至上原则第30-31页
        3. 人道主义原则第31页
        4. 公正平等原则第31-32页
    (三) 高校贫困生伦理关怀的价值目标第32-34页
        1. 基始价值目标——道德情感的精神激励第32页
        2. 核心价值目标——完善贫困生的道德人格第32-33页
        3. 终极价值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第33-34页
四、 高校贫困生伦理关怀的实施途径第34-41页
    (一) 政府:实施高校贫困生伦理关怀的有力后盾第34-36页
        1. 履行政府伦理责任第34页
        2. 积极健全管理机制第34-35页
        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第35页
        4. 加大教育资金投入第35-36页
    (二) 社会:开展高校贫困生伦理关怀的必要依托第36-37页
        1. 挖掘凝聚社会的资助力度第36页
        2. 营造良好助学的社会环境第36页
        3. 加强社会维度的保障作用第36-37页
    (三) 学校:落实高校贫困生伦理关怀的重要阵地第37-38页
        1. 切实加强机构队伍建设第37页
        2. 适时加强心理健康指导第37-38页
        3. 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第38页
    (四) 个体:完善高校贫困生伦理关怀的关键环节第38-41页
        1. 主动融入学校生活第39页
        2. 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第39-40页
        3. 成立学生互助组织第40页
        4. 突出主体自我转化第40-41页
结论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3页
附录第43-45页
后记第45-4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第46页

论文共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职教师主观幸福感、教育方式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
下一篇: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绩效考核体系设计--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