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部分:关于卢托斯拉夫斯基及《第三交响曲》 | 第10-32页 |
一、卢托斯拉夫斯基及其创作 | 第10-15页 |
(一) 生平简述 | 第10-11页 |
(二) 创作风格及分期 | 第11-15页 |
1.早期(1947年之前) | 第11-12页 |
2.实用音乐时期(1945-1954) | 第12-13页 |
3.过渡时期(1956-1960) | 第13页 |
4.成熟时期(1960-1979) | 第13-14页 |
5.晚期(1979之后) | 第14-15页 |
二、卢托斯拉夫斯基《第三交响曲》及其创作特点 | 第15-32页 |
(一) 创作背景 | 第15-16页 |
(二) 《第三交响曲》创作特点分析 | 第16-32页 |
1、曲式结构特征 | 第16-18页 |
2、织体形态特征 | 第18-22页 |
1) 齐奏型织体 | 第19-20页 |
2) 声部束型织体 | 第20-21页 |
3) 微复调型织体 | 第21页 |
4) 其他类型织体 | 第21-22页 |
3、有控制的偶然技法在作品中的运用 | 第22-31页 |
1) 有控制的偶然技法 | 第22页 |
2) 有控制的偶然技法在作品中的体现 | 第22-31页 |
(1) 纵向结构中的体现 | 第22-26页 |
(2) 横向控制中的体现 | 第26-31页 |
① 相邻音程控制 | 第26-27页 |
② 任意循环式控制 | 第27-28页 |
③ 程序化控制 | 第28-30页 |
④ 数列化控制 | 第30-31页 |
4、音色、音响结构特点综述 | 第31-32页 |
第二部分:《第三交响曲》音色、音响结构 | 第32-54页 |
一、乐队编制及音响资源 | 第32-36页 |
(一) 乐队编制 | 第32-33页 |
(二) 音响资源 | 第33-36页 |
1、常规乐器的音色拓展 | 第33-35页 |
2、非常规乐器的使用 | 第35-36页 |
二、音色处理技术 | 第36-48页 |
(一) 纵向结构中的音色处理 | 第36-38页 |
1.同质性结构织体中的音色 | 第36-37页 |
2.异质性结构织体中的音色处理 | 第37-38页 |
(二) 横向结构中的音色展衍方式 | 第38-48页 |
1、音色、音响的转接 | 第38-41页 |
2、音色、音响的对置 | 第41-43页 |
3、音色、音响的统一基调与局部染色 | 第43-45页 |
4、音色、音响的逐层叠加与削减 | 第45-47页 |
5、音色横向展衍方式的结构力作用 | 第47-48页 |
三、配器布局 | 第48-54页 |
(一) 局部结构的配器布局(音色横向展衍的固定模式) | 第48-49页 |
(二) 整体结构的配器布局 | 第49-54页 |
1、主导性音响体的处理 | 第49-51页 |
1) 主导性音响体在音色布局中的意义 | 第49-50页 |
2) 主导性音响体在不同段落中的音色处理 | 第50-51页 |
2、不同插部的音色处理 | 第51-52页 |
3、音色节奏及全奏、高潮的处理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7页 |
一、继承与创新 | 第54页 |
二、音色、音响作为作品结构力的表现 | 第54-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