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考文《官话类编》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6-13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6页 |
·前人研究概述 | 第6-8页 |
·历史、宗教和教育方面的研究 | 第6-8页 |
·语言学方面的研究 | 第8页 |
·理论和方法 | 第8页 |
·狄考文及《官话类编》简介 | 第8-13页 |
·狄考文其人 | 第8-10页 |
·《官话类编》的取材及编排 | 第10页 |
·全书的基本内容 | 第10-13页 |
第二章 《官话类编》语音研究 | 第13-18页 |
·狄考文对三种拼音系统的认识 | 第13-14页 |
·狄考文拼音系统 | 第14-17页 |
·声母的变化 | 第14-15页 |
·韵母的变化 | 第15-17页 |
·小结 | 第17-18页 |
·狄考文拼音系统的优点 | 第17页 |
·狄考文拼音系统的不足 | 第17-18页 |
第三章 《官话类编》词汇研究 | 第18-29页 |
·南北方言词对比 | 第18-23页 |
·名词 | 第18-19页 |
·量词 | 第19-20页 |
·动词 | 第20页 |
·形容词 | 第20页 |
·副词 | 第20-21页 |
·代词 | 第21页 |
·连词 | 第21页 |
·介词 | 第21-22页 |
·助词 | 第22页 |
·语气词 | 第22-23页 |
·小结 | 第23页 |
·习语及宗教用语 | 第23-29页 |
·《官话类编》中的成语及其出处 | 第23-24页 |
·《官话类编》中的谚语、俗语及其出处 | 第24-27页 |
·宗教用语 | 第27-28页 |
·习语及宗教用语的来源 | 第28-29页 |
第四章 《官话类编》语法研究 | 第29-54页 |
·《官话类编》中的特殊句法结构 | 第29-37页 |
·中介语理论 | 第30-31页 |
·"V+O"结构偏误分析 | 第31-33页 |
·"A+O"结构偏误分析 | 第33-34页 |
·产生偏误的原因 | 第34-36页 |
·解决偏误的策略 | 第36-37页 |
·《官话类编》中的正反问句 | 第37-45页 |
·"X不X"类正反问句 | 第38-41页 |
·"没(没有)"类正反问句 | 第41-45页 |
·《官话类编》中"了"的几种用法 | 第45-49页 |
·动+了_1+宾 | 第45-46页 |
·动+宾+了_2 | 第46页 |
·动+了_1+宾+了_2 | 第46页 |
·动+了(不带宾语) | 第46-47页 |
·形+了 | 第47页 |
·动/形+了_1+数量 | 第47-48页 |
·数量+了_2 | 第48页 |
·动+了+趋 | 第48-49页 |
·《官话类编》中"连"字句初探 | 第49-54页 |
·"连"用法的演变 | 第49-50页 |
·《官话类编》中"连"字句 | 第50-54页 |
第五章 基本评价 | 第54-57页 |
·狄考文的影响 | 第54-55页 |
·宗教传播 | 第54页 |
·新式教育 | 第54页 |
·汉语研究 | 第54-55页 |
·《官话类编》的价值 | 第55-56页 |
·史料价值 | 第55页 |
·教材价值 | 第55-56页 |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 | 第60-61页 |
后记 | 第6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