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性小组工作介入婆媳关系改善的实务探索--以深圳市F社区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一、绪论 | 第9-15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理论意义 | 第10页 |
2、现实意义 | 第10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国内的婆媳关系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2、国外的婆媳关系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四)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1、婆媳关系 | 第12页 |
2、小组工作 | 第12-13页 |
3、发展性小组工作模式 | 第13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参与观察法 | 第13页 |
2、无结构访谈法 | 第13-14页 |
(六)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二、研究问题概况与需求评估 | 第15-20页 |
(一) 深圳市F社区婆媳关系的概况 | 第15-18页 |
1、生活习惯、个人观念方面的问题 | 第15-16页 |
2、经济、家庭权利方面的问题 | 第16页 |
3、第三代子女教育上的分歧 | 第16-17页 |
4、血亲之爱与姻亲之爱的争夺 | 第17-18页 |
(二) 婆媳矛盾产生不良影响 | 第18-19页 |
(三) 婆媳关系改善的需求分析 | 第19-20页 |
1、常规方法处理婆媳矛盾的局限性 | 第19页 |
2、小组工作介入婆媳关系改善的适用性分析 | 第19-20页 |
三、小组工作介入婆媳关系改善的服务方案与实施 | 第20-34页 |
(一) 小组介入的背景 | 第20页 |
(二) 小组模式的设计 | 第20-21页 |
(三) 小组理论基础 | 第21-22页 |
1、需求层次理论 | 第21页 |
2、社会学习理论 | 第21页 |
3、小组动力理论 | 第21-22页 |
(四) 小组目标 | 第22页 |
(五) 小组详情 | 第22-23页 |
(六) 小组服务开展的情况 | 第23-34页 |
1、第一节服务主题:缘来一家人 | 第23-25页 |
2、第二节服务主题:婆媳大比拼 | 第25-27页 |
3、第三节服务主题:家和万事兴 | 第27-29页 |
4、第四节服务主题:爱的供养 | 第29-31页 |
5、第五节服务主题:相亲相爱一家人 | 第31-34页 |
四、小组评估与分析 | 第34-38页 |
(一) 组员的改变评估 | 第34页 |
(二) 服务对象家属访谈评估 | 第34-35页 |
(三) 活动结果评估 | 第35页 |
(四) 社工自我评估 | 第35页 |
(五) 督导评估 | 第35-36页 |
(六) 专业反思 | 第36-38页 |
1、开展服务前充分准备 | 第36页 |
2、妥善应对服务对象质疑 | 第36页 |
3、注意负面标签 | 第36-37页 |
4、注重引导服务 | 第37页 |
5、有效控制分享节奏 | 第37-38页 |
五、反思与建议 | 第38-42页 |
(一) 发展性小组工作介入的效果 | 第38-39页 |
1、调动了服务对象参与积极性 | 第38页 |
2、增进了婆媳之间的沟通理解 | 第38-39页 |
3、提升了婆媳解决问题的能力 | 第39页 |
(二) 发展性小组介入存在的不足 | 第39-40页 |
1、理论有所欠缺,指导性不强 | 第39页 |
2、介入模式单一,服务深度不够 | 第39-40页 |
3、研究时间较短,跟进情况不足 | 第40页 |
(三) 对于婆媳关系改善的其他建议 | 第40-42页 |
1、提倡尊重与沟通,促进情感交流 | 第40-41页 |
2、运用专业服务技巧,帮助服务对象挖掘潜能 | 第41页 |
3、以家庭为服务主体、链接社区和社会资源 | 第41页 |
4、发展性小组模式可以与个案家庭治疗模式互相补充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附录 | 第45-48页 |
个人简历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