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书统》管窥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0页 |
一、杨桓其人 | 第10-20页 |
(一) 仕宦生涯 | 第11-17页 |
(二) 学术研究 | 第17-20页 |
二、《六书统》的编纂目的及成书时间 | 第20-26页 |
(一) 《六书统》的编纂目的 | 第20-21页 |
(二) 《六书统》的刻印及版本 | 第21-26页 |
1、刻印时间考 | 第21页 |
2、刻印地点 | 第21-22页 |
3、版本情况 | 第22页 |
4、四库本的价值 | 第22-26页 |
三、《六书统》与《说文解字》、《六书故》的关系 | 第26-33页 |
(一) 以《说文》为基础,又与之有所不同 | 第26-29页 |
1、六书的释解体例不同 | 第27-28页 |
2、正文释字体例不同 | 第28-29页 |
3、字义解说不同 | 第29页 |
(二) 《六书统》并没有受到《六书故》的影响 | 第29-33页 |
四、《六书统》研究 | 第33-43页 |
(一) 《六书统》的体例 | 第33-42页 |
1、释字体例 | 第33-36页 |
注音方式 | 第34页 |
字形解说 | 第34-35页 |
释义特点 | 第35-36页 |
2、编排体例 | 第36-42页 |
象形 | 第37-38页 |
会意 | 第38页 |
指事 | 第38-40页 |
转注 | 第40页 |
形声 | 第40-41页 |
假借 | 第41-42页 |
(二) 《六书统》的收字和字体 | 第42-43页 |
五、《六书统》的价值 | 第43-55页 |
(一) 《六书统》的优点 | 第43-45页 |
1、为我们保存了大量的古文字资料 | 第43-44页 |
2、编排体例有进步意义 | 第44页 |
3、文字归类科学严谨 | 第44页 |
4、解词释义有创新 | 第44-45页 |
5、《六书统》收录大量的钟鼎文 | 第45页 |
(二) 《六书统》不足之处 | 第45-55页 |
1、六书理解的失误 | 第45-52页 |
会意 | 第46-48页 |
指事 | 第48-50页 |
转注 | 第50-51页 |
假借 | 第51-52页 |
2、释义上的错误 | 第52页 |
3、字形上的错误 | 第52-53页 |
4、一字多属现象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