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8-12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8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一、“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内涵 | 第12-16页 |
| (一)“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涵义 | 第12-14页 |
| 1.“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中“双动”的涵义 | 第12-13页 |
| 2.“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中“两案”的涵义 | 第13-14页 |
| (二)“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特点 | 第14-16页 |
| 1.师生双主体性 | 第14页 |
| 2.合作探究性 | 第14页 |
| 3.教学互动性 | 第14-16页 |
| 二、高中历史“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与现实需求 | 第16-20页 |
| (一)理论依据 | 第16-17页 |
| 1.有效教学理论 | 第16页 |
| 2.最优化教学理论 | 第16页 |
| 3.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 | 第16-17页 |
| 4.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17页 |
| (二)现实需求 | 第17-20页 |
| 1.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 | 第17-18页 |
| 2.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原因分析 | 第18-20页 |
| 三、高中历史“双动两案”教学模式 | 第20-34页 |
| (一)高中历史“两案”的编写内容及原则 | 第20-22页 |
| 1.高中历史“教案”的编写内容及原则 | 第20-21页 |
| 2.高中历史“学案”的编写内容及原则 | 第21-22页 |
| (二)高中历史“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案例展示与分析 | 第22-34页 |
| 1.教案展示与分析 | 第22-26页 |
| 2.学案展示与分析 | 第26-32页 |
| 3.高中历史“双动两案”教学案例展示与分析 | 第32-34页 |
| 结语 | 第34-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5-36页 |
| 致谢 | 第36-37页 |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37-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