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部分 引言 | 第10-12页 |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 1 工作压力与工作压力源的相关概念 | 第12-15页 |
| 1.1 工作压力的定义 | 第12-13页 |
| 1.2 工作压力的相关理论 | 第13页 |
| 1.3 工作压力源定义 | 第13页 |
| 1.4 工作压力源的维度划分 | 第13-14页 |
| 1.5 工作压力源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 2 工作场所越轨行为的相关概念 | 第15-19页 |
| 2.1 工作场所越轨行为的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 2.2 工作场所越轨行为的相关理论 | 第16-18页 |
| 2.3 工作场所越轨行为的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 3 心理资本 | 第19-21页 |
| 3.1 心理资本的概念 | 第19页 |
| 3.2 心理资本的结构 | 第19-20页 |
| 3.3 心理资本的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 4 小结 | 第21-22页 |
| 第三部分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 第22-28页 |
| 1 问题提出 | 第22-23页 |
| 2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 2.1 理论意义 | 第23页 |
| 2.2 实践意义 | 第23-24页 |
| 3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 4 研究假设及理论模型 | 第24-25页 |
| 5 研究的构成 | 第25页 |
| 6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5-28页 |
| 第四部分 实证研究 | 第28-58页 |
| 研究一 企业员工的工作压力源、心理资本和工作场所越轨行为的特点 | 第28-44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28页 |
| 2 研究假设 | 第28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28-34页 |
| 3.1 被试的选取 | 第28-29页 |
| 3.2 研究工具 | 第29-34页 |
| 3.3 施测过程 | 第34页 |
| 3.4 数据的处理 | 第34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4-40页 |
| 4.1 企业员工工作压力源、心理资本和工作场所越轨行为 | 第34-35页 |
| 4.2 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 | 第35-40页 |
| 5.讨论 | 第40-42页 |
| 5.1 员工工作压力源、心理资本和工作场所越轨行为现状分析 | 第40页 |
| 5.2 人口统计学差异分析 | 第40-42页 |
| 6. 结论 | 第42-44页 |
| 研究二 企业员工的工作压力源、心理资本和工作场所越轨行为的关系 | 第44-58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44页 |
| 2. 研究假设 | 第44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44-45页 |
| 3.1 被试的选取 | 第44页 |
| 3.2 研究工具 | 第44-45页 |
| 3.3 施测过程 | 第45页 |
| 3.4 数据的处理 | 第45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45-53页 |
| 4.1 相关分析 | 第45-46页 |
| 4.2 心理资本对工作压力源和工作场所越轨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 第46-53页 |
| 5. 讨论 | 第53-56页 |
| 5.1 相关分析 | 第53-54页 |
| 5.2 调节作用分析 | 第54-56页 |
| 6. 结论 | 第56-58页 |
| 第五部分 综合讨论 | 第58-62页 |
| 1 员工工作压力源、心理资本和工作场所越轨行为现状分析 | 第58页 |
| 2 人口统计学差异分析 | 第58-59页 |
| 3 相关分析 | 第59-60页 |
| 4 调节作用分析 | 第60-61页 |
| 5 结论 | 第61-62页 |
| 第六部分 研究创新、不足与建议 | 第62-64页 |
| 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62页 |
| 2 本研究存在的困难 | 第62页 |
| 3 建议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 附录 | 第70-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