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免费师范生培养个案研究--基于四川省C大学毕业生的反馈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3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4.1 个案研究法 | 第13-14页 |
1.4.2 文献法 | 第14页 |
1.4.3 访谈法 | 第14-15页 |
1.5 研究对象 | 第15-17页 |
1.5.1 所选对象涵盖所有专业 | 第15页 |
1.5.2 所选对象包括历届所有毕业生 | 第15页 |
1.5.3 所选对象按男女比例分配 | 第15页 |
1.5.4 所选对象生源地来自不同圈层 | 第15-17页 |
2 核心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第17-32页 |
2.1 核心概念 | 第17-18页 |
2.1.1 师范生 | 第17页 |
2.1.2 免费师范生 | 第17-18页 |
2.1.3 地方师范院校 | 第18页 |
2.2 文献综述 | 第18-30页 |
2.2.1 关于免费师范生政策的研究 | 第19-23页 |
2.2.2 关于免费师范生培养状况的研究 | 第23-30页 |
2.3 理论依据 | 第30-32页 |
2.3.1 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 | 第30页 |
2.3.2 新课改基本理念 | 第30-32页 |
3 C大学免费师范生政策与培养方案分析 | 第32-46页 |
3.1 C大学实施免费师范生政策的背景 | 第32-35页 |
3.1.1 C大学基本情况 | 第32页 |
3.1.2 C大学师范学院基本情况 | 第32-33页 |
3.1.3 C大学实施免费师范生的可行性 | 第33页 |
3.1.4 C大学实施免费师范生的必要性 | 第33-35页 |
3.2 C大学制定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参照标准 | 第35-36页 |
3.3 C大学推行免费师范生政策的过程 | 第36-38页 |
3.3.1 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 | 第36-37页 |
3.3.2 免费师范生选拔过程 | 第37-38页 |
3.4 C大学免费师范生政策分析 | 第38-46页 |
3.4.1 政策内容分析 | 第38-40页 |
3.4.2 培养方案分析 | 第40-46页 |
4 基于C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的个案调查 | 第46-71页 |
4.1 政策分析 | 第46-58页 |
4.1.1 毕业生对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反馈 | 第46-58页 |
4.1.2 小结 | 第58页 |
4.2 课程分析 | 第58-61页 |
4.2.1 毕业生对培养课程的反馈 | 第58-61页 |
4.2.2 小结 | 第61页 |
4.3 教学分析 | 第61-64页 |
4.3.1 毕业生对教学情况的反馈 | 第61-63页 |
4.3.2 小结 | 第63-64页 |
4.4 师资分析 | 第64-65页 |
4.4.1 毕业生对培养师资的反馈 | 第64-65页 |
4.4.2 小结 | 第65页 |
4.5 教育实践分析 | 第65-71页 |
4.5.1 毕业生对教育实践的反馈 | 第65-70页 |
4.5.2 小结 | 第70-71页 |
5 问题与建议 | 第71-80页 |
5.1 存在的问题 | 第71-74页 |
5.1.1 政策方面 | 第71-72页 |
5.1.2 培养目标方面 | 第72页 |
5.1.3 课程方面 | 第72-73页 |
5.1.4 教学方面 | 第73页 |
5.1.5 师资方面 | 第73-74页 |
5.1.6 教育实践方面 | 第74页 |
5.2 得出的建议 | 第74-80页 |
5.2.1 制定灵活多样的师范生政策 | 第74-75页 |
5.2.2 确立实用可行的培养目标 | 第75-76页 |
5.2.3 建立促进专业化的课程体系 | 第76-77页 |
5.2.4 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 第77页 |
5.2.5 建设适应发展的教师队伍 | 第77-78页 |
5.2.6 选择高效合适的实践基地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附录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