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 1.1 孤独症谱系障碍 | 第10-11页 |
| 1.1.1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定义 | 第10页 |
| 1.1.2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发病率及诊断 | 第10页 |
| 1.1.3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干预 | 第10-11页 |
| 1.2 共同注意的概述 | 第11-15页 |
| 1.2.1 共同注意及其分类 | 第11页 |
| 1.2.2 孤独症谱系障碍与共同注意 | 第11-12页 |
| 1.2.3 共同注意与其他相关能力的研究 | 第12-13页 |
| 1.2.4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共同注意的干预 | 第13-15页 |
| 2 问题提出 | 第15-18页 |
| 2.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 2.2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 2.3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 3 研究一 ASD儿童的康复效果:来自父母的影响 | 第18-22页 |
| 3.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 3.2 研究假设 | 第18页 |
| 3.3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3.3.1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 3.3.2 研究工具 | 第18-19页 |
| 3.3.3 数据处理 | 第19页 |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19-22页 |
| 3.4.1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19-20页 |
| 3.4.2 父母自我效能、亲职压力与康复效果的相关分析 | 第20页 |
| 3.4.3 亲职压力在父母自我效能与康复效果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 第20-22页 |
| 4 研究二 父母介入干预对ASD儿童共同注意的影响 | 第22-44页 |
| 4.1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 4.2 研究方法 | 第22-28页 |
| 4.2.1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 4.2.2 研究工具和材料 | 第22-23页 |
| 4.2.3 研究程序 | 第23-25页 |
| 4.2.4 资料收集和编码 | 第25-26页 |
| 4.2.5 编码一致性信度 | 第26页 |
| 4.2.6 数据处理 | 第26-28页 |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28-44页 |
| 4.3.1 被试甲的干预效果分析 | 第28-34页 |
| 4.3.2 被试乙的干预效果分析 | 第34-38页 |
| 4.3.3 被试丙的干预效果分析 | 第38-44页 |
| 5 总讨论 | 第44-47页 |
| 5.1 父母对ASD儿童康复效果的影响 | 第44页 |
| 5.2 ASD儿童共同注意干预效果分析 | 第44-45页 |
| 5.3 本研究局限 | 第45页 |
| 5.4 教育建议与展望 | 第45-47页 |
| 结论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
| 附录1 特殊儿童父母自我效能问卷 | 第54-55页 |
| 附录2 亲职压力简表 | 第55-56页 |
| 附录3 共同注意的任务举例、编码说明及部分施测图片 | 第56-58页 |
| 附录4 共同注意具体训练方案 | 第58-60页 |
| 附录5 访谈提纲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