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5页 |
第1章 吕澂人格思想的生成与内涵 | 第15-26页 |
1.1 吕澂人格思想的渊源 | 第15-17页 |
1.2 吕澂对人格思想的阐述 | 第17-22页 |
1.3 吕澂美学中的人格相关词语之解释 | 第22-26页 |
第2章 人格思想在吕澂美学中的渗透 | 第26-47页 |
2.1 吕澂美论中的人格思想 | 第28-35页 |
2.1.1 美的本质是积极的人格 | 第28-29页 |
2.1.2 美的两对范畴分类在于人格的成分 | 第29-33页 |
2.1.3 人心本性要求物象符合美的形式原理 | 第33-35页 |
2.2 吕澂美感论中的人格思想 | 第35-38页 |
2.2.1 快感与美感的关系 | 第35-37页 |
2.2.2 美感生成的双向活动中的人格 | 第37-38页 |
2.3 吕澂艺术论中的人格思想 | 第38-47页 |
2.3.1 艺术活动是人格实在的表出过程 | 第39-40页 |
2.3.2 艺术品中的人格 | 第40-42页 |
2.3.3 艺术活动主体的自身人格 | 第42-44页 |
2.3.4 人格扩充与艺术的目的 | 第44-47页 |
第3章 吕澂人格美学思想的评价 | 第47-54页 |
3.1 吕澂人格美学思想的意义 | 第47-50页 |
3.1.1 以艺术审美来改造国民性和改造社会的价值追求 | 第47-48页 |
3.1.2 对中国现代美学建构的贡献 | 第48-49页 |
3.1.3 体现了我国传统美育的现代转型 | 第49-50页 |
3.2 吕澂人格美学思想的局限 | 第50-54页 |
3.2.1 吕澂人格美学理论本身的逻辑缺陷 | 第50-51页 |
3.2.2 美善同一的倾向造成的理论解释力的有限性 | 第51-52页 |
3.2.3 人格的抽象性和不可分析性带来的局限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