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7-14页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 第7-8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8-10页 |
1.2.1 有利于提高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 | 第8页 |
1.2.2 有利于改善非正式员工激励机制的缺位与失效现状 | 第8-9页 |
1.2.3 有助于提高电力企业非正式员工的素质 | 第9-10页 |
1.2.4 有利于凝聚电力企业的民意 | 第1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3.1 定性分析法 | 第10页 |
1.3.2 定量分析法 | 第10页 |
1.3.3 比较分析法 | 第10-11页 |
1.3.4 个案分析法 | 第11页 |
1.3.5 文献分析法 | 第11页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11-1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4.2 论文结构 | 第11-14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激励理论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4-16页 |
2.1.1 电力企业 | 第14页 |
2.1.2 正式员工 | 第14页 |
2.1.3 非正式员工 | 第14-15页 |
2.1.4 临时工 | 第15页 |
2.1.5 固定期限合同工 | 第15页 |
2.1.6 兼职员工 | 第15页 |
2.1.7 租赁员工 | 第15页 |
2.1.8 特聘人员与顾问人员 | 第15页 |
2.1.9 民工 | 第15-16页 |
2.1.10 激励 | 第16页 |
2.2 激励理论文献综述 | 第16-22页 |
2.2.1 传统激励理论 | 第16-19页 |
2.2.2 激励理论的新发展 | 第19-22页 |
第三章 电力企业非正式员工的产生及其特点 | 第22-28页 |
3.1 电力企业非正式员工群体的出现与发展 | 第22-23页 |
3.2 电力企业非正式员工的特点 | 第23-25页 |
3.2.1 情非所愿,无奈味浓 | 第23-24页 |
3.2.2 东奔西跑,流动性大 | 第24页 |
3.2.3 召来挥去,市场性强 | 第24页 |
3.2.4 “唯钱是图”,薪酬潮涨潮落 | 第24-25页 |
3.2.5 低技低能,发展潜力小 | 第25页 |
3.3 非正式员工为电力企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 第25-28页 |
3.3.1 克服了计划时期统包统配就业制度的弊端 | 第25-26页 |
3.3.2 非正式员工的聘用降低了电力企业的生产成本 | 第26页 |
3.3.3 为电力企业带来了变革的动力 | 第26-28页 |
第四章 电力企业非正式员工激励的现状与原因 | 第28-36页 |
4.1 电力企业非正式员工激励现状 | 第28-33页 |
4.1.1 电力企业在激励机制上制度偏废 | 第28-30页 |
4.1.2 遥遥无期的加薪晋级和易碎的瓷饭碗 | 第30页 |
4.1.3 激励的内容单一,缺乏长效激励机制 | 第30-31页 |
4.1.4 身份不明的农电工 | 第31-32页 |
4.1.5 “他们”而非“我们”的低认同度 | 第32-33页 |
4.2 电力企业非正式员工激励缺位与失效的原因 | 第33-36页 |
4.2.1 对非正式员工的漠视的劳动制度因素 | 第33-34页 |
4.2.2 电力企业人事制度改革的表面化 | 第34-35页 |
4.2.3 非正式员工自身特性对实效激励机制的负效应 | 第35-36页 |
第五章 电力企业非正式员工激励原则与策略 | 第36-48页 |
5.1 对非正式员工激励的前提——破除旧劳动制度的壁垒 | 第36-38页 |
5.2 电力企业非正式员工激励的原则 | 第38-40页 |
5.2.1 公平原则 | 第38页 |
5.2.2 以满足非正式员工需求为基础的原则 | 第38-39页 |
5.2.3 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并重原则 | 第39页 |
5.2.4 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原则 | 第39页 |
5.2.5 正强化与负强化相结合的原则 | 第39-40页 |
5.3 激励的方法 | 第40-48页 |
5.3.1 薪酬激励法 | 第40-42页 |
5.3.2 精神激励方法 | 第42-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