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惩罚性赔偿的比较法上的考察 | 第11-17页 |
(一) 普通法国家 | 第11-15页 |
1.英国 | 第11-13页 |
2.加拿大 | 第13页 |
3.澳大利亚 | 第13-14页 |
4.美国 | 第14-15页 |
(二) 大陆法国家(地区) | 第15-16页 |
(三) 小结 | 第16-17页 |
二、惩罚性赔偿功能的比较分析 | 第17-28页 |
(一) 惩罚性赔偿的功能 | 第17-22页 |
1、惩罚或制裁功能 | 第17-18页 |
2、威慑功能 | 第18-21页 |
3、补偿功能 | 第21页 |
4、鼓励受害人维权的功能 | 第21-22页 |
5、鼓励交易功能 | 第22页 |
(二) 补偿性赔偿的局限性 | 第22-26页 |
1、补偿性赔偿在非财产损害赔偿上面临困难 | 第23页 |
2、补偿性赔偿客观上放纵了侵权 | 第23-25页 |
3、补偿性赔偿不足以体现人格尊严 | 第25-26页 |
(三) 公法上责任的局限性 | 第26-28页 |
三、建立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28-41页 |
(一) 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必要性 | 第28-32页 |
1、适应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及侵权行为方式的变化 | 第28-29页 |
2、填补法律分割所造成的法律调整上的空白 | 第29页 |
3、惩罚性赔偿责任与补偿性赔偿责任互相补充适用,完善了民事责任体系 | 第29-31页 |
4、发挥惩罚性赔偿的惩罚和遏制功能,减少刑罚和行政处罚的适用 | 第31-32页 |
(二) 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可行性 | 第32-41页 |
1、我国法律传统和民间习惯对"惩罚性的赔偿"的认可 | 第32-33页 |
2、现有立法对惩罚性赔偿的规定 | 第33-35页 |
3、建立惩罚性赔偿可能面临的问题及其认识 | 第35-41页 |
四、建立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构想 | 第41-50页 |
(一) 学者建议稿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 | 第41-42页 |
(二) 作者的构想 | 第42-50页 |
1、扩大适用领域 | 第42-44页 |
2、惩罚性赔偿的构成要件 | 第44-45页 |
3、惩罚性赔偿数额的酌定因素 | 第45-48页 |
4、惩罚性赔偿的程序控制 | 第48-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