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25页 |
1.3.1 研究综述 | 第15-22页 |
1.3.2 研究述评 | 第22页 |
1.3.3 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25-2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25-26页 |
1.4.3 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2章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界定与创新发展 | 第28-45页 |
2.1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界定 | 第28-31页 |
2.2 国内外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发展 | 第31-37页 |
2.2.1 美国 | 第31-32页 |
2.2.2 日本 | 第32-33页 |
2.2.3 意大利 | 第33-34页 |
2.2.4 德国 | 第34-35页 |
2.2.5 中国 | 第35-37页 |
2.3 国内外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模式演变 | 第37-45页 |
2.3.1 国外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模式演变 | 第37-40页 |
2.3.2 国内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模式演变 | 第40-45页 |
第3章 我国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因素研究 | 第45-57页 |
3.1 典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访谈案例 | 第45-49页 |
3.1.1 美西宁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第45-46页 |
3.1.2 诺盟化工有限公司 | 第46-47页 |
3.1.3 宇之爱科技有限公司 | 第47-49页 |
3.2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因分析 | 第49-51页 |
3.2.1 内在动因 | 第49-50页 |
3.2.2 外在动因 | 第50-51页 |
3.3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因素具体分析 | 第51-57页 |
3.3.1 内生因素 | 第52-54页 |
3.3.2 外生因素 | 第54-57页 |
第4章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因素模型构建 | 第57-64页 |
4.1 结构方程模型简介 | 第57-59页 |
4.2 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过程 | 第59页 |
4.3 数据选取 | 第59-61页 |
4.3.1 数据来源 | 第59-60页 |
4.3.2 分析工具 | 第60页 |
4.3.3 数据选取 | 第60-61页 |
4.4 模型假设与构建 | 第61-64页 |
4.4.1 理论模型提出 | 第61-62页 |
4.4.2 模型研究假设 | 第62页 |
4.4.3 路径图构建 | 第62-64页 |
第5章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因素模型分析——以南京为例 | 第64-76页 |
5.1 数据质量分析 | 第64-67页 |
5.1.1 基本信息分析 | 第64-65页 |
5.1.2 信度分析 | 第65-66页 |
5.1.3 效度分析 | 第66-67页 |
5.2 结构方程分析 | 第67-76页 |
5.2.1 模型检验 | 第67-69页 |
5.2.2 模型拟合 | 第69页 |
5.2.3 模型修正 | 第69-73页 |
5.2.4 模型评价 | 第73-75页 |
5.2.5 模型分析 | 第75-76页 |
第6章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 第76-95页 |
6.1 南京市创新环境的优势分析 | 第76-83页 |
6.1.1 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 | 第76-80页 |
6.1.2 丰富的科技创新载体 | 第80-81页 |
6.1.3 丰富的科技创新政策 | 第81-83页 |
6.2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的设计思路 | 第83-88页 |
6.2.1 基于知识基础论建立内部创新资源基础 | 第83-84页 |
6.2.2 基于开放式创新理论建立创新组织机制 | 第84-86页 |
6.2.3 基于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构建“政产学研金介”协同创新路径 | 第86-88页 |
6.3“政产学研金介”协同创新路径的作用机理 | 第88-89页 |
6.4“政产学研金介”协同创新路径的职能定位 | 第89-95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95-97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95页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附录1访谈提纲与调查问卷 | 第101-107页 |
附录2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